金华:接力护水润民心
作者: 章昉炅 吕丽徽
悠悠水脉、漾漾清波,寄托着民生民情,也见证着时代变迁。金华是全省“四江之源”,自古就有“水通南国三千里”的美誉。金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以“送下游一江清水”为己任,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决做好“水文章”,答好为民“履职卷”。
20世纪80年代,金华市区供水和防洪问题日益突出,老百姓修建水库的呼声越发强烈。为了让老百姓喝上、用上放心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等赴东阳、义乌、武义等地查实情、听民意,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来自金华的省人大代表多次在省人代会上鼓与呼,希望尽快解决金华饮用水问题。
1989年底,浙江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到金华检查工作,听取了市委、市人大关于建设沙畈水库有关情况的汇报。一年后,沙畈水库破土动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紧盯水库工程,发动人大代表走门串户助力解决移民难题。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与努力,金华市民终于喝上了甘甜可口的沙畈水。
“老百姓对解决吃水问题的需求非常迫切。”1995年,金华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洪法被委以“沙金兰饮水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的重任。在金华市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的接续推动下,安地水库、九峰水库、沙金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项目一一落地,金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从700方提升到1300方,终于摆脱了重度缺水的困境。
然而随着工业发展,因水而生的金华,一度因水而“痛”,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刺痛着金华人民的神经。
省委一声号令,金华率先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2013年,在金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34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要求作出水源保护决定的议案。同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金华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将市委提出的“一年除恶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治水目标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同时,还向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发出了倡议书,发动和组织全市90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投身“五水共治”,打出了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组合拳”,迅速掀起了全民治水的热潮。
2016年9月10日,随着一声口令,近千名游泳爱好者依次跃入婺江,“可游泳”承诺兑现,金华找回了梦里水乡,找回了清波荡漾。
2016年10月25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第一部实体地方性法规——《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规范了治水护水行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将“五水共治”经验固化,为金华治水护水提供了最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保供水到治水,到护水兴水,金华市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心护“清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这一泓清泉,是一届又一届人大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坚守,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