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

作者: 王贤祥

立法续写“千万工程”新篇章0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千万工程”是用20余年时间打造的一面“时代镜子”,既映照出了万千乡村的万千气象,又见证了万千乡村的华丽蝶变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赋予了“千万工程”新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提出明确要求。

新征程新使命。为了用法治手段保障“千万工程”的牌子擦得更亮,让更多乡村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变得更加美好,2024年11月27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条例突出浙江元素,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提炼我省实施“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系统回答了“千万工程”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以制度保障“千万工程”持续深入推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浙江方案。

政治引领,筑牢制度根基

“千万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城乡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机制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宣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条例注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首次以立法形式系统概括“千万工程”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机制,并专设“工作体制机制”一章,对“四个一”工作机制和其他重要工作机制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在其他章节通篇贯穿“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以美增颜,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初冬时节,登高远望余村,仍是满眼绿色。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山坡山脚满是竹林。大片绿色间,一幢幢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宛若一幅水墨丹青。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条例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墨“美丽生态”,积极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风貌塑造和管控,塑造万千美丽乡村。

条例要求政府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处理设施,加强农村厕所改造和管理维护;要求政府持续推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实施,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技术标准,强化农村住房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监督,规范农村管线架(敷)设,明确村内道路建设养护要求,促进村庄公共空间有序美观。

“千万工程”强调“千村千面”“万村万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条例注重村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建设、整治提升等村庄类型,并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管控重点,推动万千乡村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图景。

宜业壮体,打造创新创富空间

国庆长假期间的李祖村,到处红旗招展,村里的小广场和主干道两旁,农创客市集、村民共富市集等五大市集的百余个摊位同时开张,前来打卡的游客一波接一波。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2021年,浙江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对照实现共同富裕新要求,农业农村仍是主要短板弱项,也是重要潜力空间。

对此,条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设计,持续深化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统筹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与多元增收的生产空间,让农村保有以产聚人、以人促产、产村人互利的良好生态。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富民兴村产业,建立乡土资源的生态、文化价值转化机制,健全农业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运营保护措施,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新路径,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建设数字工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速催生涉农新业态新模式和乡村未来新产业。

深耕厚植营商沃土,为返乡兴业人员“铺路、搭桥、搭台”,引导农村居民、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乡村运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创新创富空间。

支持互促共进实现共富,建立共富工坊扶持激励制度和片区组团发展工作机制,对民族村和山区海岛县、革命老区县所属村庄发展给予专项帮扶。

宜居塑形,打造城乡融合空间

虚拟云窗,是平湖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一大举措。群众只需就近选择一个便民服务站,就可向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发起远程连线,通过“云窗口”向各镇(街道)发起事项咨询和办理。

条例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为目标,要求优化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城镇供水、天然气配气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公路网络体系。深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强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服务供给;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提高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推进政务服务下沉,结合实际在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场所,推动集成式自助终端向农村延伸。

一栋老屋,一条老街,一条窄巷,在流动的年年岁岁间,记载着来往过客的故事。农村,不仅需要现代文明,更需要古韵乡愁。浙江,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点缀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底,拥有历史文化名村218个,中国传统村落701个。

对此,条例注重文化保护传承,着力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要求健全乡村文化供给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支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鼓励开展人文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创新发展。

以和铸魂,打造和谐发展空间

在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象山的“村民说事”、德清的“乡贤参事会”……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协商形式,是基层治理“群众唱主角”的生动注解,也是浙江用“枫桥经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

“和”是和美乡村的内在属性。条例以“和”为主题,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规范村级议事协商和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软实力”,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

在规范村级事务运行方面,条例要求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编制村干部廉洁履职负面清单,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加强村干部培养管理和待遇保障激励,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条例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移风易俗的倡导性标准和激励性措施,鼓励村委会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对移风易俗和相应激励约束措施作出约定。

在强化乡村法治建设方面,条例要求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平安乡村建设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乡村依法治理。

此外,条例还对“千万工程”的定义、基本原则、职责分工、要素保障机制等作了规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