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法官精神
作者: 傅雯
近日,美国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一款新型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人们提问后,该程序能根据自身数据库自行理解后作答,能探讨哲学,拆解历史,证明数学定理,智能程度令人惊叹。
许多法官也在讨论,人工智能程序如果能够从大数据中掌握法律规则,找到裁判规律,是否可以替代法官作出裁判。笔者认为,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双方争议不大的普通案件,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替代法官作出格式化裁判,但司法实践中,案情扑朔迷离,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法官上下探寻法理与情理的融合。这一过程中,需要过硬的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官精神。
什么是法官精神?法官绝不是简单以法律规则作出裁判,而是依靠法律规则背后的司法精神,要有对个人、对人性的体察和悲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法官精神是依法裁判,更是维护公众良知。社会发展千变万化,矛盾纠纷各不相同。对此,我们需要真正的法官精神,它既能准确认定证据,理解法律,更能在个案中换位思考,亲身感触案件处理结果对当事人是否公正,深刻体察社会公众的共同良知,进而弥补法律的不足,用智慧在法律框架下寻求解决之道。法官精神,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悲悯之心。
法官精神是遵循法律,更是捍卫法律底线。司法实践中,各方利益主体对法官有不同的诉求,有的通过人情软围猎,有的通过金钱硬围攻。法官精神,是诱惑面前不迷失,亲情面前不困扰,压力面前不弯腰,在各种挑战面前,善于洞察,敢于拒绝,坚决维护司法权威,捍卫法律尊严。法官精神,是“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热血豪情。
法官精神是解决纠纷,更是弥合社会冲突。真正的法官精神,不以个案纠纷的解决为终点,而是在妥善处理个案的同时,发现并探索解决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通过个案传达司法对社会问题的鲜明态度,推动建立新型规则;另一方面,通过司法建议等延伸司法职能,努力推进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法官精神,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程序出现,越来越多的决策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程序作出,但法官精神永远无法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