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作者: 马东景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汇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它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证了先进文化的重大作用、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富含对唯物史观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内容。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唯物史观;原创性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正式确立。该思想内容丰富、论证深刻,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创新思想、理论观点和科学论断,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是其创新性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原创性”之内涵,笔者比较赞同梅荣政教授在其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中所给予其之定义,他指出:“原创性是指在科学研究或知识领域,经个体或团体独立创造,提出了前无先人的论说,有首创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假设、新领域之意。”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于其基于指导文化强国建设所作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论断、马克思主义“文化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根脉”思想、巩固“文化主体性”重要论断等重要方面。笔者尝试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作一论析,以期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和研究。

一、遵循“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开创性作出了“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唯物史观原创性论断

唯物史观为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关系持辩证态度:一方面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又积极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为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它拥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效用;此外,社会意识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进而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或抑制作用,取决于社会意识的先进性或落后性。作为社会意识之重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因其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而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重视和推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的重要性作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围绕着一个主题,即“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基本原理,重视并多次强调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把先进文化提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先进文化的“民族精神命脉”性质,强调先进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深远引领力、强大凝聚力以及澎湃精神推动力作用。强调先进文化的重大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先进文化重要性的论述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一)先进文化具有举旗帜指方向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举旗帜指方向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作用。思想的引领犹如征途中的旗帜和远航中的灯塔。“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能迷失方向,需要一面能够起到方向引领作用的旗帜。先进文化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它确保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不至于走上弯路、歧路。这已为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实践所充分证实。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人们无不知晓,近代中国各种社会力量都曾对国家出路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但最终都因方向不明而归于失败。自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面旗帜,中国革命的景象便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基因和精神标识。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相结合,给予当代中国人民胜利前行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发挥其凝聚力及引领力作用是我们党尤其是广大宣传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要紧紧围绕高举旗帜、凝聚民心、培育新人、振兴文化、展示形象的使命任务,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不仅被看作中华民族的外在标识,更被看作我们民族的最深层次的基因和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强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自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都有一个十分突出而又重要的方面,即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对文化重大意义的阐释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

(二)先进文化具有凝神聚力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具有凝神聚力的重大作用。先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经过凝结和升华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厚重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团结在一起,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是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民族培养和发展了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精神支柱。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经劫难、迭遭忧患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正是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诸如爱国主义精神等所具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其中发挥着根本作用。环顾世界历史,不乏有许多民族因丧失或背弃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上演一幕幕亡国灭族的历史悲剧。作为民族精神标识的中华文化为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先进文化以其特有的导向引领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使得中国人民拥有了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并日益壮大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呈现不可逆转之势。

(三)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现代化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内容上极其全面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其最基本的元素,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文化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又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又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作部署。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提高,又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化的“软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硬支撑”。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出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凝神聚力作用,又凸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对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文化是提升国家实力和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

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提升国力和展现大国形象方面。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往往以其文化的繁荣为显著特征。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多样性上,还反映在社会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提升上。这种文化的兴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为社会的持续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个国家能够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在于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大国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要提升精神文化等软实力。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发达,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强大。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我们应加以充分提炼并充分展示,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对外交往中,要展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借助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风格及气派,宣扬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独特个性及靓丽风采。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源自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构成了更具根基性、普遍性、深邃性的自信体系,它代表着一种更为根本、深沉且持久的内在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其对唯物史观的尊重和遵循,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唯物史观所作出的具有首创性的重大贡献。

二、立足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明确“两个结合”功能定位,作出了文化发展“两个结合”新路径的唯物史观原创性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要作深刻理解。所谓“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

“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雏形见于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毛泽东同志对其所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要普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时要求全党要学习我们的历史并与中国当时的运动相结合,以找寻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一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所充分证实。这之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第一个结合”成为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核心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是我们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学说不仅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其对中国实际国情社情的精准把握,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对于“第二个结合”这一命题的提出历史,笔者进行了较简单的梳理。较早时期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20日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注意发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他指出“新的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命题,并强调了“两个结合”对于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永葆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崭新论题,并就“两个结合”,尤其是对“第二个结合”之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并对“第二个结合”之所以可能以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

(二)“第二个结合”之两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