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特质·旨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维阐读
作者: 颜军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及其建设规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谨的逻辑结构,对文化价值的多维阐释、文化自信的高度强调以及对文化主体性的深入阐发可以理解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内核和主线。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理论胸怀,蕴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我们有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现实遵循,坚持文化主体性,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个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精髓;理论特质;实践旨归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创立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现实命题系统思考的理论成果,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及其建设规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证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有序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也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指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对文化价值的多维阐释
对文化价值的多维阐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阐释了文化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还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
1.阐释文化对于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15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对其发展道路会产生深刻影响。国家历史文化中包含的政治传统和社会治理理念等会影响到现代国家在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选择,同时,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伦理和行为准则,对国家的行为和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1]310文明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进步表现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指标之一,文明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现代化是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综合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将文明与现代化、国家形象等关联起来,将文明视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指明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明水平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的底色,是中国特色形成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密码”。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得益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上下同心、奋力拼搏、艰苦奋斗,这就需要凝聚共识,需要先进的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3]289。
2.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文化及其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还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等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本源性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代相传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内在基因和行为规范的内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34。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扎实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还为我们指明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价值。“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6]465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机会同在。一方面,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发展机会,文化作为精神纽带能让我们具有更多共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行动力。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挑战和风险面前保持定力,文化对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预判能力、甄别能力以及抵御风险能力、应对困难能力都能提供智力支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对文化自信的高度强调
1.强调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536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来自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更基础”表明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是根植于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的自信,因此,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处于更基础地位。“更广泛”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全面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自信是一种全方位自信的表现。“更深厚”强调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影响文化自信的不仅是表层的文化符号,更涉及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精神信仰等深刻内涵。“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精准概括了文化自信的意义。“更基本”表明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精神支撑,“更深沉”表明文化自信是贯穿知、情、意三个层面的更深层的自信,“更持久”表明文化自信是最坚定的精神力量。
2.强调文化自信的意义
正如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8]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基于文化自信升华的文明自信会让文明主体在追求、肯定和认可自身文明的独立性与独特性的同时拥有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包容各种不同文明”指自信的文明主体不会对异己文化抱有偏见,不对其他文明持盲目排斥态度。“借鉴各种不同文明”指自信的文明主体不对其他文明采取漠视态度,愿意从其他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以充实和发展自身文明。“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指自信文明主体主动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对文化主体性的深入阐发
1.深入阐发文化主体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9]。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它是文化自觉、自省、自立、自强的前提和基础。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便会在文化主体的认定中迷失自我,必然会让文化自信无法实现,甚至导致文化虚无主义。丢掉了文化主体性就蜕隐了文化的主体身份,也无从谈起文化自觉、自省,更无从谈起文化自立自强。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主体的自我生成与确立,是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彰显文化主体自我身份的确证,体现在自我生成、发展过程中对其主体身份的认知与认同。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既需要有明确的文化主体确证意识,更要有明确的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意识。一方面,文化主体确证意识是文化主体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明确的文化主体存在意识,才能激发自主的文化创造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主体创新意识又有利于文化主体确证意识的强化,文化主体创新意识可以助推文化主体进一步确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10]9,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深刻指明了文化主体性的实质就是文化上的主体认同与自我确证。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是人民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自信的前提条件。“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0]8文化主体性的确证能稳固文化的认同根基,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我们也更有理由和信心确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对中华文明产生高度自信和认同。
2.深入阐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10]8-9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文化主体的实践,生成于主体的有意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主体性的生成来自能动的、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是在对文化的自觉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文化主体性是在“大地”上建立起来的,用“大地”一词指明文化主体的生成并非来自主体臆想,也并非来自抽象思辨,而是来自主体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此,“大地”可以成为“实践”的同义语,既表征了现实世界,也指向了现实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形象阐述了“主体性生成是来自实践”这一深刻道理。“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这是对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实践中生成这一道理的形象揭示。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维度看,中华大地滋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生命体的重要基因,更是新时代文化生命体的重要来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文化主体性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立。从百年来的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了开天辟地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建立起来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生成的论述中,我们既能领会文化主体的生成路径,同时也能领会新时代文化生命体的重要来源,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准确把握其理论特质既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助于全面领会这一思想的实践主旨。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及其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地阐释文化的地位和文化繁荣的意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彰显了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