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贡献

作者: 赵凯明

摘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以“使命驱动”的认识根源、“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政党理论”的守正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6-0010-07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无论是政府工作、军队建设、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正是有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经验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党服从中央”是“党的最高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1]271-272。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形成了深刻思想,进行了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使命驱动”的认识根源:全党服从中央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时代,使命塑造未来。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267-268。他特别强调,“这几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1]271。全党服从中央是全党共识和政治责任,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更好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党坚守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历史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郑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使命,鲜明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276“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241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1213,并确定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福祉,同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交出了坚守初心使命的亮丽答卷。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在党成立早期,党的事业多次遭遇挫折。遵义会议是一次我们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对于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全党服从中央。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应当是有权威的,有能力的。没有权威不行啊。”[3]312“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否则至少要耽误时间。”[3]319正是有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得以顺利推进。党史和新中国史充分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这是最高政治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

确立领导核心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对领导核心的确立,始终承认并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模式,发现当劳动者投身于那些需要集体协作的社会化生产任务时,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统一意志。这个意志“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4],在表面上看似与各个独立的劳动环节无直接联系,但实际上无形地贯穿整个劳动过程始终,对各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现代活动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5]276,“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5]275。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求群众无条件服从劳动过程的领导者的统一意志”[6]。共产党人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洞察中,提炼出了“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则。他们坚信,这一原则是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并在一切实践活动中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一原则。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与数位中央负责同志展开了深入交谈,他着重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3]310同时,他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求,那就是“也必须有一个核心”[3]310“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3]310“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3]365。历史告诉我们,当全党坚定维护党的核心时,党的领导就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不断前进;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党的领导就会被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受到挫折。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并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恢复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7]312“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结合”[7]347。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民主集中制能够极大激发全党的创造活力,同时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从而有效克服分散主义,坚决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拨乱反正后,为了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迅速恢复民主集中制,强调要把“继续努力发扬民主”[1]176作为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同时强调要把集中和民主、法制和民主、纪律和民主、党的领导和民主结合起来,指出高度的集中才能保证党中央坚强有力,高度的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有希望”[3]18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行稳致远。

加强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秉承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要确保将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和大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关键在于确保党的团结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曾出现“各路诸侯太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自为政”[3]319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必须确定一个方针,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3]278。改革要成功,前提是保证中央权威。他强调:“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3]319他提出中央权威要体现在宏观管理方面“中央说话能够算数”[3]278,对于损害中央权威的“处理要坚决,可以先打招呼,不行就调人换头头”[3]319,对于军队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搞久了也可以调动一下”[3]319。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加强党中央权威,是为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其必要前提在于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改革领导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改革领导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准确的贯彻执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恰恰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因为没有党的统一领导,不可能把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推动重新恢复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推动设立和适时取消中央顾问委员会,解决了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这一重大问题。一言以蔽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有效解决新问题,从而确保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

严明党的纪律。只有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尤其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持续巩固全党的团结统一。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必须严格执行“四个服从”,强调“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谁要是严重破坏这一条,就必须对他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要制定比较详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他十分注重反对派别活动,多次强调“提倡党性,反对派性”[1]268“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3]300。他坚决主张:“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1]358因为“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1]358。“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3]112严明党的纪律,为推行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邓小平同志从党、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高度,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方法论。

正确处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领导核心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要求全党都要自觉维护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权威。他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一再告诫全党“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3]318。“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2]1281这里的“这样”是指稳定的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要素和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正确领导的前提条件。在指出要树立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他强调“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3]365。邓小平同志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领导核心的关系的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智慧。

正确处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尊重群众实践的关系。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368,永远都不能丢。人民群众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充分尊重群众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1]230,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1]23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是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我国当时许多重大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就是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实践,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把握发展规律,善于概括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伟大创造。邓小平同志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尊重群众实践的深刻认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