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贡献论要

作者: 付洪 侯耀宗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要求,同时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判断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使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方向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高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造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6-0017-10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阐释和理解,也包含后继者对他们的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又着眼于当代与未来,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融合,也是理论境界上“解释世界”与实践维度上“改变世界”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对新时代文化理论观点的集成性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因此,要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就必须深刻揭示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探究其在文化领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加自觉地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从统筹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取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认识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定位,强调文化是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产物,是人的创造性行为及成果,正确揭示了文化现象和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马克思把实践看作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前提。在聚焦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时,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过程实质就是文化产生的过程,文化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文化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能把人的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辩证地理解为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2]。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轨道,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向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探索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其理论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43。

一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22,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41,就没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面向现代化的文化要求我们遵循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于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二是面向世界的文化。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5]新时代发展文化事业要有一种历史的、开放的、全球的眼光,正确处理先进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使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起来。在内容上,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方式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交往活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三是面向未来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不是“先验”或“超验”的存在,而是立足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做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6]11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忽视现实的文化去幻想未来,也不能陶醉于过往的辉煌,故步自封、封闭排外、不思进取,而是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使文化发展方向符合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未来人类文明的要求。做到在文化建设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博采众长、辩证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世界文化之间的竞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二)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恩格斯指出:“因为问题决不是要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7]307这里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要与唯心主义世界观划清界限,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毛泽东将这一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倡导“推陈出新”,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的文化建设方针。习近平文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9]11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方法论上的独到性。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比喻成“参天大树之根本”和“万里长河之泉源”,并多次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0]33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革命实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我们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还推动了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并深刻改变了中国。从内在特质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接续推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这是立足大变局、面向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文化进步的先导。一种文化能不能立起来、强起来,关键取决于贯穿其中的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是塔尖,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兴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个着力”中指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有机统一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既具基础性、内在性,又具目标性、规定性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来认识、来落实、来推进,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创作对于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意义,提出“人民是文艺之母”[11]8这一鲜明论断。它既为我们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方面,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原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体验最真实的感受,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另一方面,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德艺双馨”坚持以德为先、以艺为重原则,是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明德修身,胸怀“国之大者”,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与时俱进中善作善成,从而打造出好的文艺作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要求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强大,都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和文明昌盛基础之上的。毛泽东将文化放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联系中去观察和认识,揭示了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1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并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的价值认识,将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3]。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晰了文化自信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把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41。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349,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其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体现在其根本性上。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自身基本文化元素的认同和尊重上,这种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14]。其二,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体现在其民族性上。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10]349。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民族性,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其三,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体现在其传承性上。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可传承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9]10。这种底气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是一种更持久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15]文化自信是提振中国精神的力量源泉,也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

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乃至事业全局的精神支撑。一种文化称得上“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外在显著标识就是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指精神文化的自信和强大。文化上如果自信不起来,那么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就难以维系,精神力量就无法积聚和生长,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繁荣兴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1]4-5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使之成为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349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要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当今伴随着国家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复杂的战略博弈,文化斗争将成为常态。因此,更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