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维度

作者: 叶丹

摘要: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意涵在历史和实践的双重促动中发展,表征为政府治理主客体的协同性、内容的时代性、过程的渐进性、实践的人民性。集体主义的道德恪守、法治与共治的道德样式、人的现代化的道德理想汇聚的道德意识单元为内核结构要素,有力地发挥着道德净化、道德阐释、道德定向的功能,同构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道德图式的有机整体。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实践,指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政治民主最大程度的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定盘之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至善之境、数字赋能政府治理凸显效率之美共同组成政府治理现代化所恪守的伦理原则。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所形成的道德图式将是中国式现代化伦理维度的生动展现。

关键词:政府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道德图式;伦理维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4-0094-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1]。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党在新征程中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视为党和国家的崇高追求。在中国,政府治理包含社会和经济等维度,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治理”内涵比较分析,中国的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党和国家整体性视角,“是由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2]。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府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党的文献和行动实践为理论表达和实践样态的时代性表征。

德法共治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场域下的重要支撑[3]。近年来,有学者对政府治理中的科学方法、意义与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呈现出了结构性、精细化的研究趋势,取得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们以行政伦理为切入口,对政府治理道德维度上的研究还有待完善与补充。笔者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场域为视角,应用道德图式化的方法对政府行政伦理意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政府行政伦理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在道德之维方面的研究创新。在实践上,这必将对国家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更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责任,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行政伦理诉求,坚持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伦理原则。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责任伦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2035年发展蓝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4]这就明确了治理的制度价值目标导向,为全面系统地理解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行政伦理意涵提供了重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曾说过,“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5]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在价值导向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动力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价值目标上必须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三个方面在治理体系价值上形成了有机统一整体。

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政府治理涉及政府主体治理法治化、行使权力规范化、公共决策民主化、组织运转协调化和政府管理高效化[6],时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进行优化与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联通了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的期盼,表征着政府治理“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的道德意蕴,体现出中国政府治理在主体上的人民性。从内容上看,着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一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7]。二是要建立现代化的政府职责体系。三是要着力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四是要着力推动政府治理民主化,要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政府治理。概而言之,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前提,以政府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政府行政执行法治化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化为构建起体系的主要内容[8]。从过程上看,政府治理现代化是以政府为主体着力推进其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国政府治理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和民主原则,即以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为自变量,不断产生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评价及其实践产生因变量函数调整,紧扣实现人的现代化或全面发展的主题。可见,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坚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上看,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来推进,依靠的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担责的“共治”方式来实现,体现中国共产党政府治理理念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从时间表上,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实践为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道德样板,与选举制度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府治理的实践相分袂。中国政府治理过程中体现出的共享性、共治性和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提供强大道德支撑,表征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合法性评价与道德确信。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伦理新意蕴,将为实现我党在新时代坚持的“人民至上”核心执政理念注入价值原则、不断发展完善的发展动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理想图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的道德原则、范畴和旨归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与进步,因而在治理伦理中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向善的有机统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行政伦理诉求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多维支撑与协同共治,其中政府的行政伦理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方式。中国政府行政必须遵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旨归、道德准则和行政规范。不同的社会个体对于道德活动的评价存在差异,其决定因素在于他们有不同的道德图式。道德图式是一种先存于人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主体预置了内在标准,是能够掌控甚至能够左右主体的行为和道德活动的约束机制。学界把道德图式理解为:“它是核式结构,内有最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组成的道德内核,外有若干具有价值向性的,通过一定的网络相互联结道德意识单元。他是行为主体多样性道德活动所遵循的框架。他有过滤、解释和定向的主要功能。”[9]中国政府的行政道德图式根植于行政主体生长的文化土壤,是由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精神禀赋和社会差异所决定的,是具有独有和稳定特征的道德实践样态。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图式,主要是以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法治与共治相协调的道德样态和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共同汇聚而成道德意识单元,强大有力地发挥着道德净化、道德阐释、道德定向的功能,将对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修正、调节,决定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行政伦理的本质要求。

(一)深化为民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10],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进而又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1]。中国政府打造的基于集体主义逻辑的为民服务型政府,为实现中国政府治理的“善政”目标提供了时空思维与中国范式。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道德图式具有鲜明的实践基础,依附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因而,其道德图式不仅是具有道德内核的意识、理念等构成的内在道德图式框架,还包括外在的道德行为环境。在道德图式的各要素中,为民服务型政府的道德理念始终处于道德图式的核心位置,决定着道德图式的根本方向;在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发挥着“航船舵”的调节作用;决定着道德图式系统功能的稳定,以及各道德意识单元及道德图式整体结构的协同性。为民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作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它以集体主义逻辑出发点,以为民服务为政府行政理念,具有对外来的道德观念进行过滤的功能,它将以政府治理现代化道德图式为蓝本,对外在环境中的道德意识元等进行过滤,由此实现选择有益的道德观念,过滤或排斥有害的道德观念,以实现道德图式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为维护集体主义的道德权威和道德价值,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将强烈排斥违反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等错误道德观念,着力打造以人民至上的理念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治理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各方面制度体现人民意愿和保障人民权益[12]。国家的主人是人民,政府是社会的公仆,为民服务是政府行政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各级政府以服务人民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民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行政道德的规范基础,“人民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维护政府与人民关系的核心。中国政府行政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为民服务。中国政府行政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是贯穿中国政府行政理念及实践的基本价值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道德依据和价值原则相统一。基于集体主义逻辑,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表征为强力的“核式结构”,为全体人民群众服务的道德要素位于道德图式的核心,在政府治理道德图式中起着过滤和抵御的重要作用。政府治理现代化道德图式的核心结构要素是为民服务型政府的道德理念,净化与决定着政府治理现代化道德意蕴的历史与现实,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消除政府行政的“无力感”“低能感”等“能力综合征”。政府治理现代化指向的集体主义逻辑,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作为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唯有以集体主义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出发点,政府治理现代化才能成为现实,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中国政府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能使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中国政府长期坚持为民服务的行政价值取向,就是要坚决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这样,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与中国现实相融合,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持续激发其道德过滤功能和效力。

(二)构建依法行政与职责明确的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1]的要求,法治化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法治道路上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创新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法治化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也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政府治理从理论论证转进到制度实践步骤,提出了“有效的政府治理,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权责法定,严明执法,公正廉洁,守法诚信”[14],这为政府治理法治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政府”[15]。这一系列连贯性的政府文件都说明政府治理重要内容包括发挥市场的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政府要通过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依法对市场进行科学治理,构建依法行政与职责明确的治理体系。政府治理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局限性。依据复杂适应理论,政府行政作用边界并非恒定不变,而且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非线性的适应性变化,这就需要在动态平衡中调整边界和职能。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紧密联系,政府的治理是相对于市场和社会治理而言的,政府行政不能脱离市场和社会。政府行政能力具有有限性,并且有失灵的可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构建了一种以政府依法行政为主导,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道德治理新样式。这一创新的道德图式立足于新时代,实现了政府治理现代化在理论建构要求中各要素的协同与融合,体现了“依法治理”与“主动治理”相协同的科学模式的进一步要求,这一道德图式将强化依法行政和宏观调控对依法、协调、指引政府作用发挥具有重要价值。这一道德图式从逻辑关系层面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政府治理的共存、共生关系。换言之,建设法治政府是与通过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行政职能有机结合的创新之策,也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语境、实践场域中才能实现。由资本逻辑所主导下的市场管理机制和政府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唯利是图、治而不公和“流”且无序的周期性窘境,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社会乱象的根源就是基于此[16]。究其缘由,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因于早期社会的发展目标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群体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同,它还缘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制度的利益导向的差异,故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当中,两者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反而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推进政府治理法治化的首要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公平立法公正执法,坚持提高公职人员和公民法治意识是保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话语及其阐释系统,在如何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做出了空间、时间和理念的三维阐释,并且从理念统领、时空构建、场域营造等方面,为实现政府治理的“法治”与“效能”的融合模式提供思潮引领,在行政价值塑造过程中,彰显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面的“为民、善政、公正、效率”行政道德意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