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推进对策
作者: 包晓斌摘要: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强化农村水土资源保护,合理控制自然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培育乡村生态产业,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追求。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发展;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5-0045-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开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五项振兴之一,生态振兴是整体乡村振兴的绿色根基和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乡村生态振兴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路径,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已势在必行,乡村生态振兴是在新机遇、新目标下提出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乡村生态振兴不仅可以有效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且能够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协调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动能转换。
(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的根本要求
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难题的主要手段[2]。在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必须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科学处理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产业、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前提,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保障,应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生态优先、生态至上的协同治理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格局,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推动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融合,化解农村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有效途径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性,农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发展低碳农业,可以在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汇,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采取适宜多元主体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安排,将农业碳减排和增汇的正外部性内部化,挖掘农业碳减排潜力,激励农业碳汇产出,持续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强农业碳汇功能。
(四)全面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必将显著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优化农村公共空间配置,提高乡村生活空间的宜居度,改善乡村生活品质,增强乡村生机活力,使农民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受益者[3]。补齐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贯彻大卫生的健康理念,做到厨房干净、庭院整洁、厕所卫生,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从根本上使农民减免疾病,改善健康状况。
(五)提升乡村居民生态福祉的基本保障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可以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培育新型生态产业,构建农业绿色产业体系。优化农村生态要素,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资源潜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健身康养等产业,强化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切实拓展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农村生态产品开发力度[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变,提高农民富裕富足程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5]。
二、乡村生态振兴的总体目标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引领、统筹协调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统筹平衡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元价值,发展农业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6]。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将生态宜居建设落到实处。
2.坚持系统布局、利益共享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涵盖乡村生态振兴各环节的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绿色技术集成和绿色投入品的供给能力。推行农业全产业绿色化,优化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结构,持续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改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进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和产品质量安全[7]。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
政府采取制定指导政策、完善补贴补偿制度、购买服务与设立专题项目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农业环境保护和利益分配的市场驱动和政策调控机制。
4.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推进
选择适宜试点,实施土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和绿色农产品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合理控制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农业绿色产业链,实现从农业投入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绿色化[8]。
(二)“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乡村生态振兴的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快推进期,必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要求,瞄准重点区域,突出实际问题,明确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要深入打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切实纾解关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协同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生态支撑。“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十四五”时期,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全国耕地地力平均增加0.5个等级,高标准耕地地力平均增加1个等级以上。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整体耕地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养分失衡、耕作层变浅、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持续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确立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实施农业水资源红线管理。到2025年,全国农业用水量降低至3700亿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以上。强化节约高效用水,全面推进工程节水和农作物节水,切实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推行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开展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加大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
持续推进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针对化肥和农药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制定差异化的减量目标。化肥用量减少,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要求的“适应施肥水平”为目标。农药用量减少,以淘汰使用高毒低效农药为目标,实现对农药生产与流通监管的全覆盖。持续提升肥药施用水平,2025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5%以上,2035年这两项指标均达到55%以上。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注重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促进农牧业循环发展。2025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可增至80%以上,203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体系,分区域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并合理实施空间布局。兼顾小散养殖户和集约化家庭农场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适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加强农作物秸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构建秸秆收集和储运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利用。突破技术瓶颈,依靠科技支撑,继续提高重点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
全面实施废弃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到2035年,全国农膜基本实现全部回收,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创新农膜回收利用机制,确立适应不同区域不同覆膜类型不同残留程度的农膜回收方式,构建农田残留地膜污染监测网络,“白色污染”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农民收集、经销商登记、农药生产企业或第三方企业回收农药包装物,构建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在提高农药包装物回收率的同时,实现其有效的资源化利用率。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全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增至7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203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增至80%以上。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管理,持续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展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面貌。东部地区要率先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形成可供全国复制推广的模式。中部地区要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目标,加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西部地区应在充分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整治顺利进展,绝大部分村庄完成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的任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所提升。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任务
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及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领域,需具体细化每个领域的重点任务。在蓝天、碧水、净土、美居上持续发力,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推动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格局。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耕地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农村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善农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良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强化流域生态修复,保护乡村河湖湿地,构建村庄田园景观。鼓励区域河湖长的责任体系延伸至村庄,实现农村地区河湖长制全覆盖。深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制度改革,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推行农村散煤替代,引导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全面实施“煤改气”和“煤改电”的工程,促进绿色能源利用。严禁城市污染企业和生活垃圾转入农村,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标准,排查农村污染企业,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关联制度,把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