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 理论探析与中国实践

作者: 余科杰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政党责任,包含意识形态责任、政治责任和治理责任,三个维度贯通政党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政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多重逻辑耦合关系,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逻辑困境。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实践者,其国际引领责任在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个维度得以充分彰显,并进一步延伸和体现为“程序性责任”,在多层次、多环节展开。中国共产党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责任,需要把握好责任义务与权力利益、政党责任与国家(政府)责任、国内责任与国际责任、引领责任与共同责任等关系,秉持公平正义,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左翼政党交流合作,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政治合法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党责任;政党外交;党的对外工作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063-13

2017年、2021年、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先后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主题,举办高层对话会(领导人峰会)。2017年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5082021年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2]3542023年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现代化和人类进步,政党需要担负责任使命。“政党责任”作为关键词,成为我国外交国际关系,尤其是党的对外工作理论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跟踪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政党责任,政党责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何种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以及“负责任大国执政党”,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担当责任使命,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在进行简要学术回顾的基础上,围绕“政党责任”搭建分析框架,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着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责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关系进行阐释,从中得出继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若干启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政党责任”:概念阐释及分析框架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学界受西方学者研究的启发,从深化“政府—社会”这一政治学传统议题的角度,比附“责任政府”概念,提出了“责任政党”“政党责任”等概念。[4]随着党的对外工作的日趋活跃,有的学者在研究“政党外交”时,把政党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治理模式”,从一般意义上探讨政党在全球治理、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作用。2016年,以“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政党的主张和作为”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在重庆举行,对话会进一步凸显了政党与全球治理关联的议题。2017年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这一主题之后,学界在继续研究政党与全球治理问题的同时,开始从政党特别是政党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联的角度,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理论、目标与方向,研究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党外交的作用。这是学界对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两次世界政党大会以来党的对外工作新发展、新议题的积极回应,但在“政党责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却还主要停留于表层的理论宣传介绍,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

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有必要把“责任”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所谓“责任”,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即尽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即追究责任。[5]责任主体可以是个体公民,也可以是各种组织,还包括国家(国际法意义上)。依据性质属性,责任可以分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王邦佐等编写的《政治学辞典》就“政治责任”进行了解释,认为政治责任“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并分析了政治责任的政治性、现实性、有限性等特征,这对于学者研究“政党责任”具有某些启示意义,但把责任主体仅仅限定为政治官员,即所谓官员政治责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6]吉龙华把“政党责任”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并就政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怎样承担责任以及政党承担责任的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7],但这一研究主要着眼于丰富政治学理论中的“责任政治”,并不涉及国际政治层面,最终也没有明确究竟何为政党责任。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党责任呢?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政党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旗帜,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党代表一定阶级利益、反映人民诉求,人民是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力量源泉;政党以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影响政府为目标展开活动。所谓政党责任,就是政党在代表民众围绕国家政权活动的政治实践中,根据意识形态和价值目标,应当对国家、对人民承担的责任义务及应发挥的作用。根据这一定义,政党责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党作为以意识形态属性为鲜明特征的政治组织,要始终保持自身意识形态信仰底色,并将其反映到自己的纲领主张中,以此凝聚信众,引领社会。这是一个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党得以长期生存发展并向着既定使命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前提性责任。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信念伦理的信徒所能意识到的‘责任’,仅仅是去盯住信念之火,例如反对社会制度不公正的抗议之火,不要让它熄灭。他的行动目标,从可能的后果看毫无理性可言,就是使火焰不停地燃烧。”[8]这种基于意识形态信仰信念的责任,可以称之为政党的“意识形态责任”。

二是政党作为源于民众、代表和反映民众利益诉求的政治组织,要始终致力于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始终以人民的疾苦、福祉为中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9]政党究竟为谁服务,对谁负责,这是一个根本政治立场问题。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可以把这方面的责任称为政党的“政治责任”。

三是政党作为围绕政权活动的政治组织,要以国家社会治理为职责使命,尤其是对于执政党来说,在领导国家、执掌政权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承诺,针对特定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发展和治理的路线方案,并付诸实践,以让人民满意的执政业绩巩固执政地位。对于竞争性体制下的在野党而言,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在国家社会治理方面也必须积极参与,以建设性主张争取民众支持,最终实现上台执政。这既是政党政治的题中之义,也是政党最基本的责任义务,可以称之为“治理责任”。

意识形态责任、政治责任、治理责任构成政党责任的三个方面,分别体现政党政治中不同的关系范畴。如果说意识形态责任基于政党意识形态信仰而产生,体现的是政党自身关系范畴;那么政治责任则是基于政党的政治立场(代表谁)而产生,反映的是政党与人民关系范畴;而治理责任则是基于国家治理要求而产生,反映的是政党与国家(政府)关系范畴。与自身、与人民、与国家(政府)三大关系构成了政党各方关系的有机整体,也使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大责任形成紧密的逻辑联系。

由于政党的政治活动是以特定国家为根本依托,因此其责任履行必然首先体现为国内指向性。同时,在国与国关系日趋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使命任务,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事务,进行国际交往,这就使政党责任具有了国际性。由此,政党责任表现在地域边界上,又可以分为“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个向度的责任,既是政党国内责任的主要内容,也是政党国际责任的基本维度。

一般来说,一些大国大党特别是那些有高远理想和使命抱负的政党,在加强国内意识形态信仰指导引领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在国际上宣传介绍自身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信仰,扩大其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这就是政党意识形态责任的国际表现,可以称之为政党的国际意识形态责任。同时,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政党要勇于捍卫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等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敢于反对强权,主持正义,扶助弱小,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造福世界人民,共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这可以称之为政党的国际政治责任。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政党必须积极推动与配合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上加强合作,发挥凝聚共识、共担责任的引领作用,这可以称之为政党的全球治理责任。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个向度贯通政党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使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本文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主要指政党的国际责任,也包括以国际责任为基本指向、与国际责任衔接的国内责任。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党责任:逻辑关系的耦合与困境

作为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世纪之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汇聚包括政党在内的不同政治力量共同努力。政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当今世界政治的重要支柱,无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当今世界,除了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林、文莱、斯威士兰等君主制国家因党禁而没有政党,以及图瓦卢、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纽埃、马绍尔群岛等南太平洋地区小国没有政党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少则一个、几个、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政党。根据最新研究,受到冷战后30年多党制浪潮的冲击,到2021年,全世界共有政党上万个。[10]可以说,政党是各国政治运作的枢纽与重要条件。

从政党历史发展看,政党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特定时期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塑造者。17世纪7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最早的党派,到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政党开始在欧美普遍建立。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政党秉持自由主义理念,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初步确立了竞争性政党制度。以议会民主、政党竞争为特征的政治制度,成为之后大多数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模仿对象。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一批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利益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应运而生。这些政党在一段时期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推动建立了以“共产党”为命名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由此进入了“两制并存”的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民族主义政党涌现出来,推动了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解放,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如果说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是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那么以这些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自由党、保守党、社会党、共产党以及各种民族主义政党,则是塑造、发展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政治力量,构成了世界政治文明版图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图景。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党基于意识形态的诉求或国内政治博弈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致力于国际团结合作。无产阶级政党基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要求,历史上先后建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共产国际,冷战结束以后探索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协作机制。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也都基于国际联合愿望,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国际自由联盟”“国际民主联盟”。冷战结束以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诸如“亚洲政党国际会议”“非洲政党理事会”“拉美政党常设论坛”等地区性政党组织机制,这些组织机制致力于推动本地区政党的团结协作、促进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地区性政党协作机制的出现,代表了世界政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党推动国际团结合作的新探索,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所有这些都为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历史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党责任逻辑关系正向关联的历史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