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彰显的人类情怀

作者: 方世南

摘要:自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针对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何维护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治理将往何处去、将怎么做等重大而严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以胸怀全球的视野和强烈的国际责任担当精神,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政治胸襟,以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起手来共同佑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强决心,以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崭新格局的战略构想,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维护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共同利益、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全力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的深厚人类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人的类本质理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刻反思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治理存在重大问题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充满深厚人类情怀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危机、加强全球合作治理以及开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实践遵循。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情怀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1-0067-10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将人类带入了“至暗时刻”,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何维护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治理将往何处去、将怎么做已经成为重大而严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人的类本质理论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关爱全人类的思想观点,站在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因而需要团结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和全球高度,从人类道义制高点和高度的国际政治责任感出发,以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何维护以及公共卫生健康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危机和加强全球合作治理的行动指南,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动诠释。它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表达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的坚强决心;彰显了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和对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强烈国际责任担当,充满着关心全人类福祉和前途的浓厚人类情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蕴涵的深厚人类情怀,是高度注重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突出表现,是深刻反思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治理存在重大问题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危机、加强全球合作治理、开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实践遵循。

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所彰显的人类情怀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站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大量具有深厚学理性、未来前瞻性、实践可操作性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将“人民性”和“人类性”、“民族性”和“全球性”、“当代性”和“未来性”紧密地交融在一起思考人类命运、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类合作治理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人类情怀。

自从习近平于2020年3月21日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的理念以来,“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成为习近平针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确保人类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这一重大问题,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场合反复阐述并充分彰显其深厚人类情怀的一个高频词。

2020年6月17日,习近平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发表的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提出要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2],这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举措。2020年6月22日,习近平向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致贺信,表示中方愿同包括广大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2020年6月22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方赞赏欧盟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加大对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投入;中国愿同欧方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协调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对话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4]。2020年9月23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表示,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系统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和联防联控,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将履行承诺,在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贡献[5]。2020年11月2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作了“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将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6]。次日,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题为《勠力战疫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时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中国愿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指出,中国愿同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团结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8]。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提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9]。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站在超越国别、民族、区域界限的高度,从全人类整体利益、共同价值、共同的公共卫生安全出发,将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拓展到全人类、将国别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思考以及一体化谋划的结果,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很快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当中[10]。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1]7,并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1]58-59。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的“类主体”“类价值”“类共同体”理论、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单独个体的人的社会关系都是“类关系”的组成部分,人类共同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前提,共同体也构成作为个体和群体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展望了人类通过消灭私有制达到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未来。马克思指出,在实现这个美好未来之前,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带来的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各民族国家都存在着具有普适性的“类利益”“类安全”和“类价值”,因而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确立通力合作应对全球性危机的“类意识”,培育向人类负责、争取人类共同福祉的人类情怀。习近平从马克思的“共同体”这个具有整体系统性、平等性、永续性的概念出发,相继提出并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理念。这些重大理念,既是习近平在新的复杂而严峻的全球危机形势下结合世情、国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人类有着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共同价值的类意识、有着为了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得到有效实现的类合作和类行动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彰显出只有将本土性与全球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竭尽全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人类整体性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的、国家的、区域的、阶层的利益的整体思维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类情怀,是一种既立足于民族本土利益又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的思想情感。

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蕴涵的人类情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的类本质理论和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并遵循世界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系统性、人文性、永续性,以强烈的人民情感和面向世界的心胸关注人类生命价值、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怀;是推动世界朝着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正确方向发展的一种崇高价值追求;是以新的全球视野和有效服务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关注全球共同命运的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而甘于奉献个人利益以至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境地的一种高尚道德人格。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彰显的人类情怀,充分体现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导,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人类社会进步增添正能量、为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贡献的政治责任心;是有助于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实践的重大精神指引,是贯穿于和渗透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的一种重大精神文化要素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所彰显的人类情怀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所彰显的人类情怀,是一种关注人类价值和为实现人类价值而努力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是追求人类价值、维护人类价值和创造人类价值的重大实践。人类情怀并不纯粹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思想情感抒发,而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时产生的、能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思想力量。科学的人类情怀都建立在对人类价值正确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之上。

人类价值是通过人类整体利益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等人离开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而片面地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作是历史活动决定性因素的唯心史观时指出,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谓离开了利益的思想出丑,就是指离开了利益和价值的所谓思想、情怀都是空泛无用的,也是根本无法吸引人的。在唯物史观看来,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和人类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坚实基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所彰显的人类情怀,作为一种先进的对整个人类利益、人类现状和未来发展充满人文关爱的思想道德情感,是通过聚焦于全人类整体性价值维护、价值实现和价值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因此是一个饱含着维护全人类利益和全人类价值的命题,有着独特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创造。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所彰显的人类情怀,是一种对人类整体利益深切关怀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充满了对于时代重大问题的应答逻辑。以全球气候变暖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作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危机显示,人类已经进入了生态危机和生命危机交织在一起总爆发的风险时代,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整体的生命安全等全人类共同利益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严峻挑战面前,努力保全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整体性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是根本,因为它决定着作为个体性、民族性、国别性的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基本状况,而不是与此相反。人类只有认清严峻形势和顾全大局,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调集一切资源、尽一切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克服共同的危机并化危为安。因此,确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是人类情怀的重要表现。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正进入“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传统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区别,特别是要注重风险社会的全世界性。1999年,在新的千年即将到来之际,乌尔里希·贝克又出版了《世界风险社会》一书,突出强调在全球化发展态势下,人类正处于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全球性风险也意味着社会的秩序已经由等级式、垂直式状态转化为网络型的、平面扩展的状态,它奉行着“平等主义”的原则,不会放过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和任何人。如果说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那么现代全球性风险威胁的就是整个人类的安全。现代性风险突出表现出一种全球化趋势,其风险特点不仅表现于民族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会得到广泛体现。例如工业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风险以及病毒流行等都是不理会民族、国家、区域边界的,它在扩大原有的国际不平等的同时,又有着一种普遍化的可能性。乌尔里希·贝克将此比喻为中世纪穷人的传染病,它是不会绕过世界富裕社区的那些邻居的。这一观点,当下已得到了因生态危机和生命危机交织重叠所致的全球险恶形势的验证。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担忧的深厚人类情怀,反复强调全球风险需要全球合作治理。习近平说:“这次疫情告诫我们,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