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与新时代提升
作者: 贺玉红摘要:党的社会号召力有着自身的产生机制,它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包括对社会利益的调节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机制和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机制等,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制约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新时代要优化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产生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就必须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巩固党的社会号召力形成的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党的社会号召力形成的群众基础;必须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铸牢党的社会号召力形成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4-0053-09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既需要能够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通过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还要通过动员无产阶级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此,就必须不断地提升无产阶级政党本身对于群众的号召力,能够引导人民群众相信和支持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壮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去赢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号召,大胆发动群众的历程。社会号召力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也是新时代增强党的领导能力的现实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新时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野下进一步加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部环境复杂、风险挑战严峻、现实社会矛盾、党自身建设问题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些都对党的社会号召力构成了现实挑战,也影响了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的作用发挥。因此,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准确把握其时代特征和影响因素,明确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功能作用发挥的路径,对有效提升新时代党的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的有机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党通过政治实力、影响力和政治理念等为基础,为了达到更好地执掌国家政权和实现政治纲领等目的而采取的对社会各种有效力量集合的能力。社会号召力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持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指征,是是否具有良好组织力和形象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检验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对党的精神向度和忠诚度的“试金石”。[2]社会号召力是现代政党有效处理国家与社会联结关系的领导能力,也是夯实理政根基、促升施政绩效的核心要素。能否拥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并在时代动态跃进中持续推动社会号召力建设,这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成熟和体制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包括对社会利益的调和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机制和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机制。
(一)对社会利益的调节机制
政党不是天然就有的,它是从社会中产生,尤其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尤其如此。当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它既需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需要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与结合到一起,构成了“人”。在众多的社会关系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就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内核。利益关系的失调会造成、导致和衍生出直接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便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对于执政而言,要想实现有效的社会号召力,要想有效地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听党话、跟党走,首要的就是必须协调好社会利益。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为人民谋幸福是无产阶级的天然使命,中国共产党除去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身的私利。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必须提升党对社会利益的调节能力。社会利益的调节机制,是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的重要环节。
(二)对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
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唤醒民众,才能有效地动员、引领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这是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社会号召力的前提和基础。早期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办报纸、演讲、广播等途径发布宣言、公告,发布社会号召等,都是意图去唤醒民众的方式。社会资源是社会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掌握丰富的社会资源,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源的动员,是实现革命、建设、改革等的成功的基础。一方面,对社会资源的掌握和调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因此,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对社会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动员,这是党的社会号召力形成机制的重要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从而确保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高效、快捷地调动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确保了各个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确保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功。当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有效组织和领导,也需要将对社会资源的正确认识,更需要将对社会资源的组织动员与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文化引领等结合起来,其最终目的就是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汇聚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服务。
(三)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曾直接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无产阶级政党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去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要带领人民去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就必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如何更好地赢得民心,如何有效地团结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要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因此,对社会成员的有效激励机制,是构成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机制。对于执政党而言,引导社会成员为了正确的、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必须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成员的特点,通过制定奋斗理念、奋斗目标、方针政策等等,来达到激发激励社会成员的斗志和积极性,将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目的,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机制,是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的重要机制。新时代要不断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党对社会成员的激励机制,使社会成员无论是身处于顺境或是逆境之中,都能够保持勇气与毅力,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四)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机制
人民群众是改变历史的力量,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要引导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运动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对此,列宁也认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5]如何有效地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运动中来?进行社会号召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提升社会号召力,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自觉。主体要对客体产生号召力,执政党要对社会成员具有号召力,首先必须获得客体——即社会个体的心理认同。文化起到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文化与文化氛围,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光辉旗帜之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赢得和获取社会个体的心理认同,不断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就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立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机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引领,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善于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党的话语讲好党的故事。要主动搭建社会文化的传播机制和传播平台,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占领社会舆论阵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用此来武装头脑,引导社会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执政党的社会动员能力。
二、制约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根基,要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参与到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这就必须不断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号召力。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与政治自觉,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具体而言,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而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错误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技术革新衍生的权威分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不够等等,都制约和影响了党的社会号召力产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一)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影响了社会利益的有效调和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经了深度变革,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社会经历了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城市交流愈加频繁,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大量的“单位人”被“社会人”取代,不断地流入到不同领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得到释放出来的同时,新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并不断地相互碰撞。社会个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而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面临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面对社会个体日益多样化、碎片化的利益诉求,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之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益整合,不断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对执政党来讲,只有有效地进行社会利益调和,有效解决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有效弥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调和好不同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响应,才能够拥有更强的社会号召力。而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影响了党对社会利益的有效调和,制约着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形成。
(二)技术革新衍生的权威分散,弱化了对社会资源的动员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工具、新的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新技术的获得过程中日新月异。所以技术的革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力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翻天覆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一步从具体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当今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便捷,传统的信息提供与传播格局被改变,政党与政府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拥有攫取权力资源的制高点。”[6]掌握大量数据的大型数据公司成为社会权力网络中的新的一极,传统的社会权威在网络时代被消解,权力被稀释。对于执政党而言,要想赢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拥护与支持,进行有效的社会号召与社会动员,必须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不够,阻碍了对社会号召力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提升社会号召力的意识形态基础与思想基础。在当今世界大变局、大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主流思想导向尤为重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弘扬,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是党的社会号召力提升的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对高速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至关重要。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传播力必须进一步增强,要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地位。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非主流意识形态甚嚣尘上,错误的社会思潮蛊惑人心,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风云激荡。少数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更是无从谈起,而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甚嚣尘上、大有市场。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尤其重要,少数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甚至推诿、退让,对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视而不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引领力不够,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大肆传播,甚至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影响了社会成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削弱了党的社会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