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村庄生活治理研究
作者: 章荣君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现实中往往是各种不同的公共需求,但是传统的乡村治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村民们的这种公共需求。而基层党组织不仅具有其本身超然的独特地位,而且能够通过基层党建活动让党员深入基层村民的生活实践中,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反映村民的生活需求,汇集公共偏好,及时解决村民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实现基层党建引领村庄的生活治理,从而形成满足村民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稳定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改善村民生活,提高民生福祉。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建;村庄;生活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4-0085-08
随着现代性因素逐渐弥散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正在走向消失,乡村治理不能再依靠传统熟人社会的伦理力量来型构。而乡村治理的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就乡村社会来说,我们走过了“县政绅治”“人民公社”“乡政村治”等不同的治理形态,而最近十多年来,国家采用技术下乡、法律下乡、资本下乡等等各种资源下乡的方式来为乡村农民创造更为美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已经高度敏锐地洞察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大众的最为真实而又现实的目标。在传统上,乡村治理一直强调治理内容更多的是发展经济、提供公共产品、稳定秩序等社会面的治理,而这些乡村治理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农民群体的生活面相,忽视了与农民群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生活问题。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着一个重要转型在于由传统的以社会面相为主的治理转型为现代的以生活面相为主的治理,因此生活治理成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转型的主要内容。
一、基层党建何以引领村庄生活治理
我们知道传统的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是相互积极共生的,比如张三家今天没米下锅了,他可能去李四家借米,等张三后天买了米再还给李四家,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但是反映出熟人社会的乡村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积极共生模式,这种积极共生模式在古老的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但是也正是这种乡村共同体中,很多生活问题是通过熟人社会中的农民群体自己或者共同体内部来解决的,因此农民群体的生活问题几乎完全在私人领域里得以释放或解决,不需要诉诸于公共权力,乡村群体的生活面相几乎没有进入基层政府的视野,反而被现实的一些公共问题所遮蔽。而当今的乡村社会已经不在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乡村共同体已经解构,变成了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现代性因素开始弥散于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社会的农民群体已经不再生活在共同体中,而是以家户为单位来组织自己的生活。此时一旦遇到家户不能抵御的风险,必然带来生活的困境甚至生存困境。此时基层公共权力的介入来提高家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问题来了,基层公共权力又如何介入呢?即使是最小的乡镇政府,也面临着几千户农民家庭,又如何来把握随时发生而农民群体又急迫需要的生活庇护呢?尤其是对于很多弱小的家庭乃至个人,怎么样能够为他们提供庇护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温度呢?因此基层党组织作为一支有效的力量在处理农民群体生活问题上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那么又会有人追问这一问题,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为什么不行呢?村委会的力量是有限的,从组织规模来看,村委会人员一般也就5-7人,难以应付乡村农民群体那么多家户的实际需要。那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基层党建何以引领农民群众的生活秩序呢?
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基层党组织不仅是乡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也是农民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党的性质,还是初心使命,都是要切切实实地贯彻到各级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建中不仅要把这一思想精神深刻领会,更需要把这一思想精神运用到处理现实的党群关系中。因此基层党建要把乡村治理中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生活问题,作为党建考核和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群众热切关心的问题作为党建的突破口,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念文件、读资料、写心得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悬浮”状态。基层党建在学懂弄通悟透中央高层精神的前提下,要深入研究如何化解农民群众生活的实际困难和急迫需要,切实解决群众生活“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夯实基层党建的基础,更是积极引导乡村治理转型为关注农民生活的“生活治理”内容,实现了基层党建贴近于民、贴近于心的“人心政治”[1],把党和国家的意图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落实到老百姓的心窝里。
其次,基层党建引领农民生活秩序具有先天的优势。党员来源于群众,是群众中的先进积极分子,他们是通过党组织严格遴选并经过宣誓后才成为党组织的成员。其实基层党建引领农民生活秩序,从事具体的事务还是需要具体的一个个在一线工作和奋斗的党员来实现。他们分散地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群众中间,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农民群体家户的所需和所求,及时把握动态情况,能够切实准确地把农民群众遇到的生活问题反映给基层党组织,党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相关资源和力量来解决群众切实要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切实有效,这不仅能够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带来生活问题的解决,更能够深刻体会到一种党组织带来的温暖感,使得乡村治理变得有温度,也更能够增加的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基层党建引领农民生活秩序关键在于基层党建要切实走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作为基层党建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基层党建要改变长期以来就组织内部谈心谈话、文件阅读、队伍建设的内部循环建设模式,而是应该将基层党建的大门敞开,向乡村治理中生动展现的生活现实开放,向乡村群众现实的生活需求开放,真正把基层党建的组织力和动员力用以解决乡村治理中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生活问题,切实有效地回应乡村群众生活中现实关切,为乡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切实可行的路径指引。这样基层党建就能够有效超越党建本身,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在党组织的内部循环的状态,把老百姓的问题作为党建的动力,不仅能够有的放矢,而且落到实处。因此基层党建引领农民群众生活秩序,实现“生活治理”的有效途径在于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把群众生活的问题引入党建,切实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基层党建引领村庄生活治理的前提何在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探讨基层党建如何嵌入乡村治理[2-3],或者探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路径与逻辑等[4-7]。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并没有发现有关于基层党建引领村庄生活治理的讨论和论述。虽然有学者讨论了乡村的“生活治理”[8-9],但是并没有讨论将“生活治理”与基层党建引领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我们既然要讨论党建引领生活治理,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突然提出这一问题呢?而之前并没有呢?其实这就是基层党建引领村庄生活治理的前提与基础。
我们知道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生产和生活是粘合在一起的,几乎很难将两者进行有效地区分开来。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其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二十个字总目标里虽然更侧重于从经济层面来考量乡村振兴,但是也蕴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当前乃至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和生活仍然处于缓慢剥离逐渐分开的状况,当然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农村的差异化非常明显,所以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生产与生活几乎完全脱离。
在现实中,由于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耕作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得粮食产量逐年大丰收的同时,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成为农民群众的直接生存威胁,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他们来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也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闲暇和生活空间。也就是说村庄开始由生产本位转换为生活本位,本来在历史上农民群体的生活问题更多地隐退在生产问题之后,生活问题往往通过市场途径得以解决,而生产问题通过公共权力的方式得以解决。两者通过不同的途径“相安无事”。但是由于现代性因素的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市场化力量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框架,农民生活秩序被置于更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而在生活消费、村庄交往、价值信仰等不同层次出现失调设置无序的状态”[10]。因此在市场的力量作用下,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竞争压力和风险负担,于是生活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农民群体的日常生活已经不在是生产基础,而是演化成需要地方公共组织介入来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应地,国家配置下乡资源的方式由过去以促进生产为主要目标来进行设定的给予方式和途径,现在转化为以促进实现农民美好生活为主要目标来设定的给予方式和途径。就此而论,由于党的宣传、主张、意识、纲领、政策、方针、路线等等,无不关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层党建更应该抓住此时宏观的政治生态提供的契机,介入农民日常生活问题中,以党的温暖来温柔感化农民群众,以国家的资源下乡来润泽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前文所述的现实中乡村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村民生产与生活的分离,这是基层党建引领村民生活治理的前提之一,而另一个前提则是基层党建需要嵌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前提并非如前文所述的生产与生活分离一样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建构的过程。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群众路线。如何将基层党建嵌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呢?在前些年的精准扶贫中,为这一建构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是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联系户就是党员联系一户或若干户村民家庭,不仅把党的主张、意志、方针、政策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村民讲通透、讲明白,更主要是通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和实际的生活需求,帮助群众解决现实生活需求问题。党员联系户不仅能够精准地了解到村民日常生活问题,而且能够将群众路线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更能够使党群关系进一步升华和融洽,让基层党建引领村民的生活治理做到切实可行。
随着现代性因素持续导入到乡村社会中,村民的生活需求逐渐呈显性化的特征,这为基层党组织的以基层党建的方式有温度地切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契机。党建切入的另外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党组织能够超越于一切基层其他组织机构或政治力量,更能够彻底改变乡村治理中“国家与社会”二分法的定格,是关心村民生活,为村民美好生活提供帮助、支持和资源获取的超然力量。
从政府过程来看,一般来说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这样四个过程。而面对当前农民生活问题该如何使得这一问题进入政府过程,并能够为他们美好生活提供贴心的公共服务呢?党组织多年来不仅形成了群众路线,而且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如“新春走基层”“年底送温暖”“基层大走访”等活动,深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村民群体的生活问题和生活需求。当然由于村民群体的生活需求千差万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进行归纳、分类和提炼,从中发现村民群体的公共偏好显示,然后党组织将这些公共偏好显示反应给政府相关的决策部门,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过程,最终从政府输出满足村民群体偏好显示的公共政策或公共服务。由此而完成了一个基于村民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完整的闭环。这种公共服务供给典型特征就是“以需定制”,就是基层党组织通过群众路线的实际运行机制收集整理村民生活的公共需求,并及时地反应给政府部门,从而进入政府过程,最后输出公共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给链条和运行机制。由此,村民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充满着竞争和风险的同时,往往通过上述途径由党组织及时跟进而得以庇护。但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了所谓的“体面”“面子”,很多地方村民的生活逻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具有仪式感的生活场景,演化成一种庸俗的攀比和摆阔,比如索取超额的彩礼、大摆酒席、建设豪宅等等,很多家庭在这种恶性的攀比竞争中在村庄中处于“无立锥之地”的境地。此时更需要基层党组织整肃攀比心态,引导社会风气,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仪式。我们知道党组织和党员一直在村民群众生活之中,正如人们常说的“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其实也就是生活的持续性,这一持续性要党组织的功能也要做出相应的拓展。比如在很多农村有一些农民自组织,如广场舞协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等,这些组织应时而产生,在承担一定的乡村生活治理的功能上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意义,但是这些组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也有滑出法律或道德的轨道,比如广场舞往往造成巨大噪音影响周边村民们休息、红白理事会往往在摆酒席上大肆操办造成大量浪费等等,这些都需要基层党组织进行积极介入和引导,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新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