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新时代政党认同建构的象征维度

作者: 阚道远

摘要:政治仪式是政治符号的编排和集合,传播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政党认同建构中具有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形象塑造、人民群众的思想嬗变与心理需求、信息时代的政治传播与舆论生态对加强和创新政治仪式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为考察对象,从理论逻辑和个案考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治仪式通过记忆生产与再生产、情感生产与再生产、观念生产与再生产,与政党认同之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形成内在呼应,生动演绎了政党认同的象征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持续完善和规范政治仪式,有效释放和传播象征意义,不断刷新大国大党形象、筑牢百年大党认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仪式;政党认同;象征维度;政治符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5-0074-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作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2]。政治仪式作为象征符号的集合,是融入政治历史传统、政治情感价值的象征性活动。通过加强和创新政治仪式,充分挖掘和运用象征符号资源,提升群众对执政党的情感归属和赞同认可,对于建构政党认同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善于通过政治仪式做思想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在新形势下亦存在进一步提升政治传播效能、刷新政党形象和聚合情感能量的空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高标准谋划、高站位协调、高水平实施”[3],“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3],为运用政治仪式强化政党认同提供了新鲜生动的样本。从象征维度探究政治仪式对于建构政党认同为何必要、何以可能、如何着力,并从理论逻辑和个案考察分析中揭示政治仪式如何更好发挥政党认同建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时代旨趣:新时代政治仪式建构政党认同的价值呈现

从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政治仪式唤醒历史记忆、塑造政治信仰、整合价值共识,这一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形象塑造的新要求、人民群众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新挑战、信息时代政治传播的新特点等,均要求党持续加强和创新政治仪式,将典礼仪式制度优势转化为政治效能,为建构政党认同提供有效助力和支撑。

(一)政治仪式的政党诉求:百年大党的自我革命与形象塑造

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的百年大党,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形成了系统、规范、科学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总布局。而政治仪式作为党的建设的“形式外在”和“程序设计”,聚集着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政治理念的丰富符号资源,是党的建设系统中内嵌的政治“营养剂”和精神“催化素”,也是党掌握符号权力的现实表征。通过政治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中行动秩序、方向、力度、高度的精准定格来对离散化的身体进行规范性和强制性聚合,与党的纪律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联系、共同作用,充分发挥政治符号的联想、教育和固化功能,有力促使党员干部将党的建设各项要求“内化于心”“身心一体”,起到“自我鞭策”“自我校正”的心理作用和行为效果,为深化和拓展党的建设成效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路径。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流、国际传播也日趋频繁。建构富有“时代气息”“时代意蕴”的独特形象标识系统,塑造世界百年大党的光辉形象,展示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获得全球认可和国内支持。政治仪式是一整套政治典礼、规范和程序的集合,是政党形象标识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和展示窗口,为政党提供了政治宣示和理念传播的难得契机。充分运用政治仪式的叙事特征和共情效应,在举办各种政治仪式中(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等)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的生动故事,“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5],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有助于消除国际国内的各种误解和偏见,树立21世纪大国大党积极正面的世界形象。

(二)政治仪式的参与主体:人民群众的思想嬗变与心理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的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同时也要看到,历史虚无、价值虚无、文化虚无等错误社会思潮和“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政治观点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扭曲历史记忆和政治评价,侵蚀社会政治共识甚至政党认同的价值基础,误导个别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刻也不能放松。政治仪式既是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政治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本质是利用丰富的场景元素和程序化、规范化的观念生产与再生产措施,开展政治价值观教育和政治认同建构,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从而达到塑造和强化正确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抵消和削弱错误思潮影响的效果。

就人民群众而言,一方面以政党执政的绩效(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等)来评价和认同政党;另一方面则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越来越期待执政党满足其情感归属、心理认同和自我实现,更注重以“非物质”议题和价值共鸣来评价和认同政党,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依恋”,“一种心理认同,即对于某一政党或其他政党的依恋之情”[6],在实践中反映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中人民群众心理疗愈和精神寄托的现实需要。盛大政治仪式往往是“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3],人民群众通过过程参与和角色扮演将自己“代入”操演现场、“戏剧”舞台和政治景观,跟随政治仪式的程序和节奏接受政治洗礼和精神感召,不仅遵从仪式的程序“设计”,而且享受“节日”典礼的政治欢快、“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3],实现了政治互动、情感释放和身份确认,对满足群众精神慰藉、塑造难能可贵的价值皈依和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政治仪式的环境变迁:信息时代的政治传播与舆论生态

现代以来,政治仪式的效能发挥日益依赖传播媒介和传播载体,传播环境的变迁给政治仪式的实施路径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信息时代的政治仪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实时报道极大地拓展和更新了仪式化空间、时间和形式。就中国而言,网民规模超过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网络深度介入政治生活,“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播生态,导致政治仪式呈现出新的实践特征。第一,场域的无限扩展。政治仪式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仪式程序和典礼,以互联网为平台,“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形成紧密实时互动,大大增加了政治仪式受众的数量和范围,形成了有效传播覆盖和政治辐射。网络传播能够更直接、更充分地向“场外”观众展示某些政治仪式的立体化、多维度、全景式恢弘场面,起到直击心灵的视听效果。第二,时间的持续延伸。政治仪式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的现场直播和同步感染(如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等),经由网络传播和“回看”“回放”等功能,观众能够轻松获得相关视频、音频资料,随时感受政治仪式赋予的体验,习得政治仪式所释放的理念,其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时间跨度被大大拉长。第三,形式的丰富多样。政治仪式不仅是对现场程序和规范的安排,也是对网络传播的“视角”和“焦点”的设计;不仅要提升现场参与者的仪式感、参与感、体验感,也要提升网络平台观众的卷入度、互动性、满足感;不仅要单向度宣传政治理念和价值观,还要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多向度传播形式深化政治洗礼功能,深度挖掘政治仪式的传播空间。

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政治仪式亟待更新和调整,否则或将面临作用空间日益局促、受众政治审美疲劳和政治效果不断退化的窘境。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和把握信息时代来临和舆论生态治理的大势,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7],及时转换政治仪式的传播方式、互动形式和话语范式,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二、机理透视:政治仪式建构政党认同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图景

政治仪式通过制度性、规范化、程序性的象征活动和符号运用,形成记忆—情感—观念生产再生产的流程和链条,“以忆为始、化忆为情、化情为信”,从而实现对政党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的层层建构,达到唤醒历史记忆、强化身份归属、凝聚分散意识、形成政治共识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作为一次盛大庄严的政治仪式,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3],生动演绎了政治仪式对政党认同的象征建构。

(一)唤醒记忆生产与再生产,铭记和致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提升仪式参与者对党的身份认同

政治仪式是在特定时空展开的象征性活动,其中包括时间、空间和叙事三个基本元素。时间是政治仪式的历史坐标和纵向度量,空间是政治仪式的发生场域和环境条件,叙事是政治仪式关键情节的铺陈设计和展开样式。通过政治仪式叙事铺陈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心理作用,从“此刻”回到“历史时间”,以“现场”还原历史场景,用个体记忆唤醒集体记忆。因为,个体记忆是个人对历史的识记和确认,而集体记忆作为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8]。涂尔干指出,“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9]518政党主导的政治仪式能够在特定的时空中对政党“做了什么”“如何做的”的历史过往进行生动呈现,对参与者“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的历史体验发出深度追问,为集体感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提供身份确认的和行动逻辑。政治仪式通过历史信息编排和记忆信息重构,从历史回溯中赋予了政党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参与主体通过唤醒集体记忆亦完成了历史叙事与现实赞同的紧密连接,对政党的积极评价和心理认同趋强,党员和政党支持者的历史传承和身份意识凸显,并筑起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政党象征边界和心理边界,从而实现了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塑造、刻写、固化”等功能,强化了共同体意识和政党凝聚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时空坐标和仪式设计重复着历史时刻,发挥了唤醒中华儿女历史记忆的强大功能。从仪式时间来看,自从1941年党中央首次明确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并进行庆祝之后,在逢五或者逢十的年份开展隆重庆祝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凸显“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面貌和“千秋伟业、征途如虹”的意志品质,其中数字符号是勾连和唤醒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机关”,数字符号反复强化着纪念历史时间的深刻寓意。71架战鹰护卫着党旗、29架直升机组成数字“100”字样、10架歼-10组成数字“71”字样陆续飞跃天安门上空,庆祝大会在钟摆的倒计时中拉开帷幕,“1921、1931……2011、2021”,报时钟声响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0周年的华诞盛典。伴随着56门礼炮的100响,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杆,国旗护卫队用齐步、正步、齐步各100步在地毯铺就的“红色之路”铿锵走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引领观众思绪穿越时空、跨越百年,对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想象性体验”,唤醒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深刻记忆和心理认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