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
作者: 徐龙建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始基和逻辑源起,为党内政治文化奠立思想基石、确立目标追寻、激活红色基因、培育主流价值;而党内政治文化则从物质、制度、心理、行为四个层面分别与伟大建党精神载体共享、规范共建、内核共塑、实践共鸣。深刻把握二者内在逻辑,以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党内政治文化;红色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6-0029-09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开创党内政治文化之先河,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始基和逻辑源起。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客观文化存在,彰显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政党文化优势,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支撑和现实承载。深刻把握二者内在逻辑,以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对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建设积极健康、正气充盈、朝气蓬勃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始基和逻辑源起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伟大建党精神,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在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强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3]8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全过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革命意志以及政治追求,为党内政治文化奠立思想基石、确立目标追寻、激活红色基因、培育主流价值。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奠立党内政治文化思想基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深刻揭示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饱经灾难。在此至暗时刻,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觉醒,从洋务运动引进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和技术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实施的戊戌变法,从太平天国运动掀起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最高峰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很快都归于失败。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加之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宛如一盏明灯,给处在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无产阶级觉悟的觉醒,于绝境中开辟新路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的革命道路有了新的理论和新的政治力量作指导,无往而不胜。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深刻洞察,并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道路和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奉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4]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及其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同时也是党内政治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党内政治文化发端于建党之时,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党品格之下,无论党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弱小还是强大,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都始终坚守对真理信仰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一种科学的形态和理性的建构。真理的波涛,奔流不息;理想的火焰,燎原旺盛。党内政治文化随伟大建党精神而生而立,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深刻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品质,奠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之基、理想之本。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确立党内政治文化目标追寻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主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华民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山河破碎、危在旦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历史要求,当时的中国各种政治主张、各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始终没有改变国运的日渐衰微,更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1917年,俄国革命取得成功。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比较和郑重考量毅然选择了俄国这一“革命的社会主义”。党的一大纲领指出,革命的目的是“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5]。1922年,中国共产党首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点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6]旗帜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和自我追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要义,从建党之初便确立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追寻。作为一种特定的主观导向,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在党内的体现,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实践的目标、秩序、意义与活力,并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政治素养。从政党属性审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政党文化,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指向。党的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7]133,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合,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集人民性、国家性和民族性于一身的政党属性,映照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初心使命的精神本源,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遵循和价值选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活党内政治文化红色基因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法宝,是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为了追求革命真理、挽救民族危亡,1921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名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追忆建党时期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从“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到“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再到“为革命而生,更远为革命而死”的方志敏,他们以无畏的牺牲精神践行红色信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视死如归。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强敌、面对绝境、面对屠戮,毫无畏惧、毫不退缩,在黑暗中高举武装反抗的旗帜,以头可断、血可流、主义不能丢的坚定信仰和革命必胜的坚定决心,照亮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8]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亮底色,这是中国共产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党内政治文化扎根于中国革命的红色土壤之中,从发轫之日起,就深深的打上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烙印。党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在革命年代生根发芽,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活水。在革命时期,党不断开展以党性教育为主的党内教育,大力弘扬斗争与牺牲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在烽火淬炼中得到强化,在斗争历练中得到升华,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在思想上确保了我们党能够经受住长期武装斗争的考验。毛泽东曾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9]。党内政治文化承继党的红色传统,在中国革命的奋斗征程中锻造了我们党向死而生的独特精神标识,锤炼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绝不畏惧、绝不退缩,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风骨。作为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厚培厚植厚育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红色基因。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培育党内政治文化主流价值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党、面向国家、面向人民的崇高操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质。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党员的条件是:“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7]1。党的二大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7]162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大地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熄灭,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对理想信念的绝对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夏明翰被捕入狱后,被折磨的血肉模糊,多次昏死过去。临刑前,他赠予妻子一颗红珠,并留诗一首:“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善抚幼女继吾志,严峻考验不变心。”中国共产党人一旦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就赤胆忠心地为之奋斗终身,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担当。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藏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之中,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内政治文化立足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历史逻辑,与伟大建党精神同体同向发展,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也早已熔铸于党内政治文化主流价值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作为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忠诚,是党性的核心和灵魂,是党性是否纯洁的最重要标志;而人民性则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0],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最深沉积淀和最主流价值。“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154,只有坚持党性,无条件地忠诚党的纲领、忠诚党的核心、忠诚党的事业、忠诚人民群众、忠诚党规党纪,才能矢志不改其心、不毁其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真心真意、真心诚意、实心实意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是以党性和人民性为滋养的文化,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铸就和培育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流价值。
二、党内政治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支撑和现实承载
党内政治文化含蕴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历史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理论逻辑,是党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灵魂和旗帜。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一种客观存在,党内政治文化分别从物质、制度、心理、行为四个层面与伟大建党精神载体共享、规范共建、内核共塑、实践共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支撑和现实承载。
(一)党内政治物质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载体共享
党内政治物质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出来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质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唯物史观认为,文化内含精神,但它离不开物质,必须有物质载体。党内政治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即革命旧址、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它们真实地记载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是我们党宝贵的物质传家宝。比如,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南京雨花台主峰广场上,碑文中写道:“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习近平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12]这些党内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的强烈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构筑起了以物化形态存在的党内政治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是党内政治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从党内政治物质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内政治物质文化资源为我们党所独有,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风范。作为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党内政治物质文化资源与伟大建党精神载体共享。在革命战争年代,伟大建党精神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3],承载着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崇高理想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贞担当,它是增进党内团结、强化党内意志、凝聚党内共识的重要纽带。通过对党内政治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整合,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内政治物质文化资源中得以生动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独特的红色情结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有了物化的表征,才能更好地赓续发展。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党内政治物质文化资源,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彩,既是对党内政治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也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