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 何克祥 华彩露 尹程前

[摘要]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为当前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引和参考。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缺乏历史性、整体性和视野不足等问题。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历史维度、论题论域、全球视野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12—07

[作者简介]何克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华彩露,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尹程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展开了持续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深远意义、原创性贡献等方面,此外也涉及到“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关系、“三农”工作与党和国家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为当前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引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总结前人有关“三农”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内学者对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生成逻辑和理论核心要义方面。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述的形成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及国外有关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有着紧密的联系。王淑娟等人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逻辑严整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及近代思想家的“三农”论述具有内在契合性与直接相关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王新城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观点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农”问题的观点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重农”思想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文化根基。[2]刘刚等人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农本”思想为其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的论述为其生成提供了学理支撑,而国外关于乡村建设的经验为其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3]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在阐述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切入,展开研究。王娜、曹丽莹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明了“三农”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其核心内容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二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七是保障改善民生;八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4]孔祥智、李愿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在于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四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5]张永江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战略思维,这些战略思维为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要的启示,一是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乡村振兴的落实;二是充分考虑“三农”工作的复杂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三是遵循“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科学谋划、与时俱进;四是注重发挥科技和改革作用,不断增强“三农”持续发展的后劲。[6]张丽琴、纪志耿指出,习近平把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从“基础地位”提高到“优先发展”,并在农业经营体系、城乡关系、减贫战略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极具创新性的观点。[7]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不仅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也是在对党的十八大以前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总结中产生的。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关于“三农”工作的思考及推行的“三农”政策对习近平在地方开展“三农”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研究,学界主要对历代中央领导人有关“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执政经验展开探讨。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经验

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一直将“三农”问题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在不断总结历代中央领导人的“三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形成产生。刘刚等人认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基于此,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8]钟玲玲认为,“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反思,为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概括为:一是要时刻维护农民利益;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9]钱正武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的展开主要历经四个时期。一是1978—1984年的农村改革起步时期,城乡隔离的局面开始打破;二是1984—2002年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时期,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三是2002—2012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时期,要求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是2012年以来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于不同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不同,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三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促进了“三农”工作的发展,也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贡献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0]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脉络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有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发展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贯穿于其青年的插队经历和丰富的地方执政经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11]孙生阳认为,习近平从到陕西梁家河插队开始,就与“三农”结下了深厚情感,而习近平在正定、福建、浙江和上海执政过程中又坚持对“三农”问题长期关注和持续探索,形成了许多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问题在内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与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一脉相承,而且对当前做好“三农”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12]张丽琴、纪志耿把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脉络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定县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走一条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二是在宁德市走一条大农业的路子,摆脱贫困;三是在福建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走一条产业化组织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四是在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走一条优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路子;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3]王娜、曹丽莹认为,习近平同志从青年时期就扎根陕北农村,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这使他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实践特点提出解决思路,形成独特的“三农”思想。[14]

三、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三农”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发展完善,探索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道路。学界对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的具体实践方法展开。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我国“三农”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三农”工作的推进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领域较为突出,广大农民是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的最大群体。基于此,王新诚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着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是解决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15]钱正武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积极应对新时代“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的重要理论。“三农”工作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一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事关“三农”发展的深刻性变革;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农”领域是重要方面和重要场域,“三农”领域发展如何,又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16]孙贺乾认为,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必须将扩大内需放在重要位置;第二,推动中国“三农”工作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一世情、国情决定了“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提供了理论思维层面上的规划和指导。[17]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方法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遵循,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基于此,学界主要从党的领导、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工作论述在具体实践中的实施方法。闻言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8]唐金武认为,农民群众是农村真正的主人,鼓励农民群众参与“三农”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与治理,有助于体现农民群众的农村主人翁地位,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与群体效应,推动农村建设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葛莱认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做好“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0]

四、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性研究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来源,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基于此,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展开研究,以更好把握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

(一)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根本性的国计民生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判断,结合我国乡村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内容丰富、论述深刻、系统完善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基于此,学界主要围绕习近平有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科学思维方法、内在逻辑等方面展开研究。于爱水等人指出,习近平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就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围绕总目标进一步提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1]的总要求。位杰指出,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具象化、系统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实践导向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为认识和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22]。程涛、郝宇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进行科学解读,并对为何及如何振兴乡村进行了全面深刻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对这一论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解读,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实践论价值[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