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
作者: 任志江 杨潇[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首倡“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和话语基础;科学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支撑;系统制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策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科学阐述一系列重要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A849;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33—07
[作者简介]任志江,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潇,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通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追求全人类共同进步、实现世界和谐大同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这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与一贯坚持,也深刻揭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进程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和奠基性影响。实际上,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剖析邓小平的创新理论,对于我们更为透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这一现代化模式的持续深化与丰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通过首倡“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和话语基础
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路径依赖。它是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才出现的。这虽然使中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晚于西方,但这却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明确地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为其核心的战略目标与根本的发展方向。
1949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及要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在审思中国革命发展实际与中国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国家现代化目标进行了不断调整,逐渐由最初的单一工业化理念,转变为涵盖多个关键领域的“四个现代化”构想。如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认识逐渐深入和全面,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此后几经变换,最终于1964年12月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目标的最终形成,无疑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重大成就,它不仅清晰地勾画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只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战略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邓小平同志的复出,党中央顺应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重新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圆满举行,这一历史性会议决定自1979年起,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毅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转折,而且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上,邓小平同志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与系统阐述。
1978年底到1979年初,邓小平受邀前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访问与考察,这些访问与考察让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已经构建起了相对独立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但依然存在基础薄弱、比例失调、难以持续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一些地方连生存问题都尚未有效解决,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际上越拉越大。在此基础上,他意识到要在20世纪末实现一般标准的现代化是难以做到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正因如此,在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与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会面中阐述道“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他进一步阐释,这一现代化程度相当于英国50年代的水平,若能在本世纪末达到其70年代的水平,将是极为显著的成就。两日后,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邓小平将原先提及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行了精炼,调整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使其更加精准、更为贴近我国的国情。紧接着,在随后举行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对“中国式的现代化”所蕴含的具体内涵与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其深刻指出,在过去进行民主革命的时候,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毛泽东同志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样地,在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与特色,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彰显了对当前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与科学规划。他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核心的任务,可以说是最大的政治;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即从我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
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趋深刻,遂开始用“小康”等词汇来形象地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从而使其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如1979年12月,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对话中,邓小平巧妙地引入了“小康”这一蕴含中国特色的新概念,用以回答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划的问题。对此,他详尽地解释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邓小平这一阐述,不仅彰显了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也深刻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思想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即使我国在迈向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并达成了多项预设目标,但直至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线上。若期望我国能够跻身于第三世界中相对富裕的国家群体,例如“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仍需我们持续付出艰巨而不懈的努力。从此,“小康之家”和“人均一千美元”,就成为我国20世纪末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只是后来考虑到人口增长等因素,随后对其具体数额进行了调整。如在后来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时,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之后,觉得可能一千美元还是高了一点,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放在争取达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4]
不难看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和“小康之家”目标,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考虑到当时我国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一具体实际。这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对于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更是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彰显了其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具体而言,他不仅赋予了现代化一个正式且富有中国特色的名称,而且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清晰的话语体系。不仅如此,他还用“小康”一词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让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也让全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憧憬,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展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科学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地深化与拓展,逐步形成了一个自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探索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这可看作“两步走”发展战略的雏形。对此,他指出:“到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5]1981年在会见日本客人时,他对“两步走”发展战略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6]1982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正式将上述“两步走”构想确立为我国的一项经济发展战略,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国内工农业年总产值在 20世纪末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 2000年的 28万亿元左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7]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战略规划层面,前十年着重于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必要力量及营造有利条件;而接下来的十年,则致力于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次会议对 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原先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改为更为具体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战略层面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确保了发展路径的稳健与长远。
在精心规划分“两步走”迈向小康社会的同时,邓小平亦将目光投向了21世纪,着手构思跨越世纪的发展蓝图。他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牙王国贵宾期间,条理分明地阐述了“三步走”发展的战略构想:“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紧接着,他描绘了第二步的愿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如果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将标志着我国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然而,邓小平的战略规划并未止步于此,他更关注第三步的长远规划,并认为这是“三步走”中更为关键的一步,即“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8]这一步的实现,将意味着中国就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也是在这一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审议并采纳通过了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规划蓝图,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性方针。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概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9]然后在此坚实基础上,继续稳步前行,不断发展新的篇章。
在“三步走”战略的宏观指引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5年,随着“八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二阶段既定目标已经提前完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深入探讨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对此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划,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构想,“即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这一构想无疑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细化与深化,不仅清晰勾勒出了21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的发展蓝图,还展望了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愿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鉴于20世纪末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处于低水平,且存在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着重强调我们要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1]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党对于国家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此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此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的具体发展目标。五年后,党的十九大又将从 2020 年到 21 世纪中叶这 30 年,细化为两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 从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 从2035年到2050年,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12]在此基础上,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不仅重申了“两步走”的战略框架,还针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科学规划与战略部署,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