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探析
作者: 李敏 黄浩[摘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逻辑起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其逻辑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其逻辑旨归。二者在新时代共同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党带领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40—07
[作者简介]李敏,女,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黄浩,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现代化的发展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指在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文明观,逐步建构起包括文明起源、本质以及阶级立场等基本内容的独特文明观。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独特文明观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彻底摒弃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观,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各种文明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新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指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新范式,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文明观与现代化问题的百年寻解
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以社会形态的发展为基础,尤其是“经济社会形态”。文明的兴起与文明时代的形成和演变,本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所决定的。现代化与文明观历史性地关联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所以,众所周知,现代化首先开启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现代文明的发展相伴而生。西方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种“先发优势”使西方掌握了对现代化与文明的话语权,生成了现代化、文明化等于西方化的思想逻辑,同时也用坚船利炮把沉睡的中国拉入到西方塑造的世界舞台,使近代中国落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地步。当时,渴望救亡图存的中国人不断寻找落后的根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再到全盘西化。最终,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的文明观与思想文化武器,中国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和真正走向现代化。
1915年9月15日,新文化运动爆发,就在同一年,现代社会学的三代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写了《儒教与道教》一书,后来在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道:“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家,都是自古有之并且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而西方却发展出了资本主义”[3]“为什么科学发展、艺术发展、政治发展或是经济发展在中国和印度不能同样地走上西方所独有的理性化道路呢?”[4]韦伯研究的问题就是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却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为什么是西方最先走上现代化道路而不是中国?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理性化,是理性的文明,所以“以上所有的案例都归于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想主义”[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性,造就了促使现代化产生并推动其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们“选择性亲近”共同推动了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韦伯认为,中国人恰恰缺少这样的文化和精神,所以尽管早就存在许多资本主义因素,但他们只能算是并停留在发展的萌芽阶段。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伦理不仅不能推动而且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当时的文明观和精神阻碍了中国走上当时所理解的现代化道路。韦伯对资本主义发展动力的研究从正反两面说明,现代化的诞生和发展需要文化的积淀与嬗变,需要特定的文明观及其精神活动。
韦伯对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文明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所蕴含的文明观,走出了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文明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从未否定资本所带来的文明景象,在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的发展对现代化是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也正在资本的推动下,历史变成世界历史,市场变成了世界市场。但在论述资本主义“文明观”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悖论”。正如他们所批判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它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7]。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虽然推动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其遵循的“资本逻辑”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世界的对抗与冲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明观,包含通往共产主义文明的未来构想,为现代文明发展寻找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和开创了一条超越资本逻辑、具有新型文明观的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开幕式中提出,中华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8]。同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9],但“绝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0]。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1] “四个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强调现代化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现代化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胡锦涛同志总结新中国60年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启示时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明观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现代化理论和文明观的绝对话语权和思维垄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综上,现代化与文明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观有它的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现代化的发展不会止步于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也不会止步于资本主义文明。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要实现更高的文明形态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现代化道路,二者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式样本,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一)逻辑起点:共同的文明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出发点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本质要求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主要依据。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13],在这里,他赋予文明以实践性和社会性,把文明从形而上学领域拉回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表明,人是文明的主体、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享有者,任何的文明形态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类实践活动文明就无从谈起。所以,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一根红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现代文明虽然开启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但其遵循资本逻辑,追求利益最大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异化状态,劳动财富的创造完全沦为操控、奴役人的异己力量,“物”的逻辑统治“人”的逻辑。
与之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4]“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5]“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6]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表达和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仅要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更要保障它的人民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而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
综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本质属性的共通之处。二者的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扩展和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文明内容发展的协调性。
(二)逻辑基础:共同的文明内容追求
恩格斯曾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要历经的五个阶段:原始氏族制度社会,这是最初的社会形态;第二个阶段是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紧接着是中世纪封建社会;随后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最后是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最终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蕴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观的思想,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为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观的本质特征。[17]文明是由人类创造的,所以文明具有社会性。人类在不同社会领域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明要素。因此,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蕴藏着丰富的五大文明的思想先声。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采用“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等术语来阐述与物质文明相关的概念。“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8]人类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也会得到发展,这就是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1844年 11月,马克思在其写的 《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 》中首次使用了 “政治文明 ”这一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只不过是少数人专政的制度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精神文明”的范畴,但多次使用过“精神生活”“观念”“范畴”等相近概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9]这表明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直接提出“社会文明”范畴,但也多次使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类似表述。只有实现共产主义,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才能把人从异己的社会力量或国家力量中解放出来。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逐步阐发出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在于辩证地看待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体系中,现代化应促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而不是发展单向度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