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与共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作者: 王佳 肖志远[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由此所蕴含的改革与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党和人民的持续奋斗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在逻辑层面紧密相连,前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目标所在。二者交融共进,共同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基于这一逻辑联系,其实践路径要明确改革目标、汇聚改革力量、破解改革难题、优化改革方法,以此推动改革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交融共进;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47—07
[作者简介]王佳,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肖志远,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密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路径。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联系,形成交融与共进的思想指导和实践路径。鉴于此,需厘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二者双向互动的逻辑关系,阐明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并从实践层面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蓝图。
一、何以可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逻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现实问题,明确指向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逻辑,对于体悟全会的核心精神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革命。作为一项前所未有开创新局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驱动力来推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演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深刻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动态调整所有不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生产关系,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重要法宝”“活力之源”,指明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众多,但关键在于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4]这一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取得了令世界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显著成就。然而,伟大事业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新时代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在改革、发展和稳定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难题。综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三期叠加”问题的复杂性、传统“三驾马车”的疲软态势,以及“三重压力”的持续增长,共同构成了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局突围。具体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路径旨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目标:首先,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其次,完善制度体系框架;最后,重构运行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态势。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固化状态,并有效疏通阻碍发展进程的关键瓶颈与障碍,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对此,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5]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依归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展现了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共性,而且紧密依托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呈现出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鲜明的独特性引领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行方向,其涵盖的五大显著特征——巨大的人口规模、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以及坚定实施和平发展的战略部署,共同构筑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多维度指导框架,不仅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引领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即为人口规模的巨大。这一特征不仅带来了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同时也伴随着发展成就被人口稀释、发展成果分配等复杂问题。因此,要求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考量人口规模效应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致力于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策略。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明确指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以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导向。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打破束缚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是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这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视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全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国际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依归,不仅引领着改革的方向,也赋予了改革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
(三)双向互动、深度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依存、协同推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两大支柱。具体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引领着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在实践推进与目标导向的双重驱动下,两者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二者双向互动、深度融合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
第一,目标层面的交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都致力于党的初心使命,二者不仅具有共同的长远目标,而且在国家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上紧密对接,确保改革措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战略层面上的协同一致。第二,实施层面的互动。两者展现出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又引导着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确保改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需要。这种互动关系推动了改革与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三,领域层面的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国际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深度融合。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治理效能,为现代化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社会管理创新和文化繁荣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绿色发展,确保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对外开放与改革互动则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助力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化进程。第四,国际层面的联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也展现出联动效应。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国际层面的联动不仅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步伐,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作出了贡献。第五,成果层面的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红利的普惠性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证明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和学习,不断总结和完善改革经验,推动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综上所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实施、领域、国际及成果等多个层面紧密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何以必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6]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四个之问”始终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作答的“必考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我们提供了回答“四个之问”的重要路径和方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更有效地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并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一)回应中国之问:破解发展难题,坚定现代化信心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轴,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国家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7]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把握其对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发展新篇章的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8]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各类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例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的不平衡等方面。为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回应“中国之问”、破解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还能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具体而言,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将助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社会体制改革则着眼于民生福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文化体制改革致力于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生态体制改革则致力于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9]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根本保障,亦在于其作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战略。更重要的是,它向国际社会彰显了我国对于自身制度体系的坚定信念与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与强大生命力。
(二)解答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道明了世界之问的内涵:“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0]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力量,始终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为世界提供“经济方案、文化建设方案、和解方案,”[11]致力于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发展、创新和美好生活的深刻愿望,也与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发展、合作与和平共处的时代趋势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