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作者: 张政逸 张乾元[摘要]“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不断深化改革道路的正确探索。“六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从原则性高度上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价值取向、方法准则、战略导向、法治保障、辩证智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把握“六个坚持”生成、发展和统合的内在机理,有利于更好地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规律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54—07
[作者简介]张政逸,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张乾元,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擘画战略蓝图,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1]。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2]。“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党立足于从新时期开启改革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历程,通过科学总结不断深化改革经验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成果,表明党对不断深化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达到新高度,标志党对改革开放精髓和特征的认识论自觉达到新境界。这些重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揭示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价值取向、方法准则、战略导向、法治保障、辩证智慧,富含和彰显各项原则之间密切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性逻辑。从学理上澄明“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内在机理,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有利于更好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原则遵循。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历史根基
关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改革过程的内在要素、本质规定和根本趋向,是在“思维具体”层面对改革科学认知态度的认识论呈现。“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实践为历史基础。着眼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历史性叙事,把握改革实践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是领悟“六个坚持”精神实质的必要路径。
(一)改革的初步探索期(1978-1991年):初步提炼改革经验原则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中国改革进入初步探索阶段。探索初期中国改革呈现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举,实现以对内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助推对内改革。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走向深入,显著的标志是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到十四个沿海城市。二是改革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改革重心聚焦于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实践的展开,改革从经济领域向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拓展。在这一时期,改革实践经验得到初步凝结。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路线,从实际出发谋划改革全局,以实践的结果为依据来观察和评判改革成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地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3]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推进改革。第三,采用“大胆试验”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在农村推进“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权”试点,同时初定经济特区发展总体政策框架。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巩固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在维护稳定中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推进改革。
(二)改革的深入发展期(1992—2012年):发展完善改革经验原则
从党的十四大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打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方向和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深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改革实践经验得到发展完善。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手都要硬;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当时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新战略,“重大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先制定方案,在经济体制的相关方面配套展开;有的先在局部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依据科学发展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相统一的新的统筹兼顾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刻总结30年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包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6]。
(三)改革的全面深化期(2013—2023年):系统总结改革经验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蓝图,标志着党领导推进的改革历程进入又一个新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7]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长时段探索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5年的短期性深化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不断成功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凝练为“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8]。经过全面深化改革的5年探索实践,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路径,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9]。
(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2024年至今):提出“六个坚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六个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来源于党领导人民的改革实践活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是顺应“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的思想成果,在不断深化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它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坚持”改革成功经验、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原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探索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逐步纵深化具体化具象化的必然结果。在共产党执政规律方面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中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性意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必要性作用;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分别着眼于历史演进的连续性和飞跃性、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总体性,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智慧。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提炼为“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对于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六个坚持”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价值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10]。从党领导人民的改革实践史出发,洞悉改革的根本趋势,提炼改革成功经验,凸显改革的普遍规律,挖掘和阐发“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对于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政治优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居于“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首位,揭示其统摄性地位。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资本主义改良的根本之处在于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领导是无产阶级凝聚自身合力、激发人民伟力、迸发阶级活力的必要组织形式,“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11]。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改革力量、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领路人”,是凝聚改革共识、确保完成改革任务的“主心骨”,是稳定改革秩序、确保提升改革整体效能的“定盘星”。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既要立足本国,发挥和提升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的领导力;又要放眼世界,从世界历史高度出发审视党领导的改革事业。其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制度,坚决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改革号召,坚决执行党中央部署的改革决策,坚决完成党中央赋予的改革任务。其二,发挥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确保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构建党领导的立体化格局。从纵向全过程看,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从横向全方面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多领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来加以统摄。其三,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充分调动党领导改革的积极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实现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其四,从国际视野看,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是吸取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败得失经验的必然结果,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改革贡献了经验智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标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主体性地位,体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12]。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谋划、共同推进、共同受益的人民性事业,社会主义改革必须由人民参与,获得人民拥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回应了“为谁改革”“靠谁改革”“由谁检验”等关涉改革根本价值取向的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价值论基础。首先,牢记改革为了人民的使命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坚持解民忧、纾民怨和暖民心的政策取向,把握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求,解决人民诉求,在问需于民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坚持人民主体平等的改革原则,践行“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过程中发挥人民的主体精神、主动精神、首创精神,在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积聚民力中释放人民磅礴伟力,以问计于民的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再次,以结果平等为最终改革旨趣。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将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最后,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尺,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在问效于民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