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演进历程、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作者: 王玉柳[摘要]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锻造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并使之成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一强大武器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彰显出巨大威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要通过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掌握科学方式方法,加强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等,使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中发挥更大功效。
[关键词]批评和自我批评;历程;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68—08
[作者简介]王玉柳,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十条经验,其中第十条经验为坚持自我革命,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1]明确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批评和自我批评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其中,“自我批评的作风”可以认定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初形态。此后,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战胜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
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演进历程
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三大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格。党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这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升党建质量意义重大。
(一)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发展阶段(1921—1949年)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党长期坚持的不懈追求。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就开始尝试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推动革命事业发展。面对建党初期的各种困难,1929年,古田会议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对红四军建军以来存在的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流寇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批评,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毛泽东同志进入了“新三人团”,解决了党的领导中的组织和军事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后,党的力量逐步壮大,伴随党员数量的增多,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也逐渐蔓延于党内,这些问题引起了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为此,党中央决定进行延安整风,要求全体党员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诚恳查摆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中出现的不足。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和党员队伍的进一步扩大,党内出现了阶级、组织、作风不纯等问题,党中央决定整党,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整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伴随党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批评和自我批评主要运用在和“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以及整党整风中,党创造性地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结合并形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党克服困难,形成共识,联系群众的一把利器。这一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的特质。毛泽东认为辨别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标志之一是“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3]1945年,党的七大修订的党章第一次在总纲部分加入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将其定位为共产党人应该用的方法,明确运用这一方法能够发挥两种功能:一是检讨错误,二是纠正错误。第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方法。不仅规定“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4],同时也明确它适用处理军队和地方、党内和党外等各种关系。第三,明确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要领。这一时期,为更好地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党还提出了诸多科学的办法,如“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5]、遵循“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等。第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维护纪律、增强团结的保证。1945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第三次“左”倾错误存在时,由于抛弃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机械执行党的纪律,助长了党内盲从附和倾向。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重申“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不会破坏领导、破坏团结,反而可以巩固领导、巩固团结。”[6]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巩固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人数大量增长,1950年,全国发展新党员200多万人,但是在部分新党员中出现了思想作风不纯等现象。同时,在一些老党员中出现了贪污腐化、堕落颓废、命令主义等问题。1950年5月1日,面对干部作风出现的多种问题、中共中央决定用整风的方式纯洁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全党行动,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贯穿这次整风始终。1957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推进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党针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了全党整风。毛泽东同志指出:“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法。”[7]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运用党内集中性教育实现了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这一时期集中性教育仍然坚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问题,寻求共识,特点如下:第一,明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机。指出不是等到党内同志犯错误时才进行批评,而是在发现他们有错误苗头时就要进行批评。要求每一位党员要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仅是针对别的同志的工作提出的,也是针对自己的工作提出的。第二,阐明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条件和目标。毛泽东认为只有党内民主生活真正实现了,民主集中制充分实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才可能真正有效执行。同时,毛泽东同志认为,党内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既要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精髓,又要营造个人心情愉悦、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第三,完善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现方式。1950年初,为了肃清官僚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党中央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要将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党内延伸到一切公开场合和各族群众中,尤其注意发挥报刊的作用,吸引党外人士和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员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指正,继而丰富这一武器的实现形式。第四,阐明运用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维护纪律权威的现实途径。如在工会中健全党组织,“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巩固劳动纪律成为群众的舆论,以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8]第五,明确了提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用效果的路径。如树立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保持对不良倾向滋生的警醒。同时,要求在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时,反对骄傲自满情绪。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稳步推进阶段(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但一定要掌握好批评的武器”[9]。因此,在继承历次党内集中性教育传统基础上,使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成为改革开放后管党治党的鲜明特色。1983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整党的决定》,对4000万党员进行整风,要求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内思想达到高度统一。1998年,党内印发《关于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对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一次普遍党性教育。此次党内集中性教育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党内外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迈入新世纪,党内出现了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弱化、工作作风不正、纪律意识松弛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党的建设,削弱了党的领导,迫切需要一次党内先进性教育解决突出问题。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内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现象,为此,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
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党在全面执政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这一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第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方式。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规定各级党委、常委定期召开充分交流思想,达成共识的民主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民主生活会的必经步骤。至此,批评和自我批评从历次整风的“规定动作”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常规动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强调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方式、目标,确保开展严肃认真的政治生活。党的十三大后,民主评议党员作为加强党的领导、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在全党执行,明确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分清是非,提高觉悟,增强党性。”[10]第二,常态化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通过整党,使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经常开展。”[11]明确这一武器的适用对象为所有党员,没有例外。“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12]第三,对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新要求。“在党的生活会上进行同志式的批评”[13]强调各级领导班子要发挥模范作用,要求召集人或主持人在民主生活会中,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充分表达意见。第四,明确新形势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功能定位。指出领导带头做自我批评,“人家更尊重你”[14]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和原则性。”[15]第五,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党委到基层支部,都要从严治党,切实抓紧党内教育,改进和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6]重申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助于增强党内监督的功效。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飞跃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要求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期待,党中央狠抓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鲜明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对症下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重塑的部署和安排。2013年6月,中央决定用大约一年的时间,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上而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2015年4月,针对党内出现的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忽视群众利益,党性原则不强,滥用权力、不敢担当、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问题,党中央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2016年2月,为了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弱化、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薄弱、道德情操庸俗化等问题,中央决定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指出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为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2017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指出要将批评和自我批评运用到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传承和发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的光荣传统,更好地汲取党史中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员依然要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置身于党组织的监督中,走到人民群众中去,采取个人修炼和集体修炼双向结合的方式,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党在长期奋斗中依旧风华正茂,朝气蓬勃。2023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23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武器,结合实际,查找问题,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破解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深入推进,党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功能、使用方式、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批评和自我批评进入到飞跃提升阶段。具体特征如下:第一,丰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作出了“三个有力武器”“一剂良药”的精准概括,指出它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第二,发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使用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强调“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指明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和灵魂上受触动”批评时既要“出于公心,态度诚恳”“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要有“辣味”,也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识别真伪,切勿从自身利害、得失、恩怨、亲疏出发看待人,“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搞无限上纲,人人自危。”第三,完善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7]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定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之后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广泛运用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生活中。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反复的使用这把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第四,构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评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使用这把武器要做到触及灵魂和促进团结相统一。这就需要从团结同志的愿望出发,通过诚恳的批评和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达到转变思想,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