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要求、现实梗阻与纾解路径
作者: 李敏杰[摘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将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调配并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社会进行引导、整合、动员而展现出的整体合力,当前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和自我革新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政治核心不彰显,有效覆盖不充分,为民情怀不深厚,发展禀赋不突出,宣传引导不到位,自我革命不彻底等问题。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突出理念创新、主体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融合党建”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等路径,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纾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76—07
[作者简介]李敏杰,男,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这些重要论述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那么,何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当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哪些障碍?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本文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新时代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有所裨益。
一、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要求
“组织力”(Organizing Capacity)一词,其最原始的运用是在管理学和组织学学科之中。[3]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国内学界主要从“合力论”“内外论”和“基础论”的角度加以阐述。如有学者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是一个多要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4];有学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对内要“吸引社会先进分子加入组织体系”,对外要“以政党凝聚力达到影响群众、指导社会、引领发展的目标”[5];有学者认为基层党组织为落实各项任务要具备“六大能力”[6]。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将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调配并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社会进行引导、整合、动员而展现出的整体合力。对基层党组织来说,组织力的基本导向就是把党员组织起来,通过党组织、党员把群众组织起来,这两方面产生的合力包括基层党组织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而形成的创造力、战斗力、执行力,也包括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和执政活动中对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的领导力、凝聚力、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治理力。
当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就是通过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的能力,通常由愿景规划、战略构建、方向引领、决策实施等要素组成。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就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类社会基层组织。第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力。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9125个城市街道、29620个乡镇、119437个社区、488959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全国共有机关基层党组织77.1万个,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99.7万个,企业基层党组织160.0万个,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18.3万个,基本实现应建尽建。[7]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覆盖力,就是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党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第三,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8]。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凝聚力,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深深植根于社会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偏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第四,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就是要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发展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引擎。第五,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组织功能,做好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把群众组织起来,最广泛、最有效地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六,基层党组织的自我革新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力,就是要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目标,主动正视当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本色。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强调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就是提升政党组织力的实践,他们指出“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9]“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10]。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一盘散沙的旧中国从此有了主心骨,其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11]。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现实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成效明显,功能得到发挥。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12],亟待破解。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实梗阻
虽然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得到普遍加强,但一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不彰显与提升政治领导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自身政治建设不过硬。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有的农村、社区干部作风霸道、民主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党组织内部搞“一言堂”,重要问题不通过民主决议,推进工作时听不得反对意见。有的党员干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蜻蜓点水”,对于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不以为然甚至心生怨怼。有的党员干部自我要求不高,党员意识淡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言行举止中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二是党员主体地位不彰。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了解相关情况、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不畅通,对党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得不到及时反馈,党员的作用仅限于“学习、开会、举手”,党员没有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不到位。少数农村、社区党支部存在行政化倾向,不能很好理解和发挥政治领导功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支委与村委或居委会权责不清,甚至因此产生矛盾。在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摆不正位置,存在“不干不够意思,多少干点意思意思”“不占用党员太多时间和精力,不给中心工作添乱”等错误思想。有的单位党组织存在“一俊遮百丑”的心理,认为经营和业务是“显绩”,党的建设是“潜绩”,把党建工作丢在一边或草草应付。在一些机关,干部将支部书记当作部门领导的附带品,觉得只有责任没有权力,不重视支部书记这个身份,不重视发挥支部书记的功能。在一些高校,缺乏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工作的机制,对于如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二)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不充分与提升组织覆盖力之间的矛盾
一是组织覆盖方面有空白点。一些外资企业没有或很少设立党组织,党组织在覆盖外资企业方面存在空白点。一些小型社会团体刚刚建立还没有厘清发展思路,正在适应社会需要调整战略或其自身生存状况还不确定,根本无暇顾及党支部的建设。一些“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只是个“空架子”,没有专人负责开展党组织活动,不开展党组织活动或开展得很随意,党员召集难、组织活动难、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工作覆盖方面有薄弱点。一些地区在坚持以园区为重点抓好非公企业党建、以行业为牵引推进社会组织党建方面做得不够好,辖区内党员较少、党组织力量较薄弱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单打独斗,发挥作用困难。有的社区干部谈到,非社区发展的其他党员例如破产企业移交党员、流动党员、国企职工党员、大学毕业生党员发挥作用较少,基本上是“党费交社区,活动不积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原有的支部建制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三是互联网企业党建方面有模糊点。主要是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没有弄清楚互联网企业党建应该如何开展,在实践中简单套用一般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模式;没有掌握互联网企业产生消亡快、成长周期短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党建措施;没有根据互联网企业党员平均年龄小、工作生活高度依赖网络、思维特别活跃的特点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在党建工作目标上仅仅满足于党组织的设置和工作覆盖,忽略了互联网企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精神服务的特殊属性,没有将政治引领纳入党建工作重点和最高目标。
(三)基层党组织为民情怀不深厚与提升群众凝聚力之间的矛盾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牢固。一些党员干部为了追求政绩,不顾财力民力,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更没有顾忌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受损。一些领导干部依然没有摆脱“官本位”思想,高高在上,不知道如何同人民群众打交道,不会说人民群众喜欢听、能听明白的话,甚至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执行党的群众纪律不严肃。“苍蝇腐败”问题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农村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三资”情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对“三资”的经营或处置随意性大;有的村级干部在分配优抚、粮补、房屋改造时,存在挤占挪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现象;少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程序不规范,质量不过关;少数农村和社区向村民、居民发放补贴时不公开不透明,搞“暗箱操作”。一些基层单位、部门的一把手或关键岗位的党员干部,运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徇私枉法的寻租、设租活动。这些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违法违纪的问题就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必然极大党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降低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
(四)基层党组织发展禀赋不突出与提升发展推动力之间的矛盾
一是组织不强,部分村级党组织存在空心化、空壳化问题。一些“空心化”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留守的人口主流是以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人口“空心化”会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也会导致村级党组织本身“空心化”。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村组织没有集体产业或集体产业薄弱,每年的主要收入就是靠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维护、村民文体活动等都缺少资金保障。二是队伍不优,党的好政策难以落实落细落地。一些领导干部通过党建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在开拓创新、依法办事方面有所欠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有的党员干部落实上级工作时好抓的才抓,到年终时“亮点”不少,啃下来的“硬骨头”不多。一些领导干部在推动发展时只求出彩,不求实效,集中资源搞“典型”、做“示范”,这种“盆景”式发展掩盖了基层的真实状况,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三是机制不顺,部分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中央、各省相继出台了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表示,对于容错纠错在文件和报纸上看到的多,实际工作中被容错纠错的少。有的乡镇党员干部谈到,现在拆迁、环保、维稳、扫黑、招商、党建、乡村振兴等任务繁重,搞不好就要被追责问责,就好像“身上背满炸药包”,不知道什么时候碰到哪一根引线就会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