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经典著作中学深悟透党的思想路线

作者: 刘希海

[摘要]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我们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攻坚克难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本文首先阐释了如何从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其次结合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分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最后从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总结归纳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经典著作;党的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83—06

[作者简介]刘希海,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性教育。

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1]。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党的思想路线,既是我们工作的一条认识路线,也是一条行动路线,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进入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学深悟透党的思想路线,并自觉运用党的思想路线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一、从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思想路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2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给林彪的信中说:“我现举出了自有四军以来的历史问题的各方面,以证明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3]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这里讲的“思想路线”本质是认识路线的问题。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又指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5]。这篇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观点以及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即“努力作实际调查”[6],并详细阐述了调查的重要性、调查的对象、调查的技术等方面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这个命题以后,他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人要把“实事求是”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作为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客观实际状况,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分析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但要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还要去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并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8]。毛泽东同志运用大量的事例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知行统一的辩证唯物史观,还提出了“真理”的两大任务,即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我们党从哲学的高度,归纳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问题并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他的多篇著作中处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二、从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中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同志一生写了很多经典著作,其中《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其哲学经典著作的光辉代表,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两论’的写作,即是为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9]。从1921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经历了工农民主运动和土地革命的成功以及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两论”的写作背景就是深入探索为什么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会跌跟头,犯错误,走弯路,特别是为什么在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之后,我们党紧跟着又会犯“左”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先从政治路线的高度进行了总结,指出,“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10]后来,毛泽东同志又从军事路线的高度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11]从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总结两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站位很高,意义重大,也非常必要。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还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他看来,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上升到哲学思想路线高度来总结。他认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12] “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有因为他们看事务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13]。毛泽东同志在“两论”中提出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 “矛盾的问题的精髓”[14]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和哲学解释框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当中,“两论”为我们党克服主观主义,确立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从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中深刻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同志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时,认为它们共同的错误根源就是“不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而从空虚的理论命题出发,……不但不是辩证法,而且不是唯物论”[15]。党的思想路线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解决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从客观,还是主观;是从全面,还是片面;是从本质,还是表现去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注意一个动词,就是“出发”,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16]。一方面,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毛泽东同志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这三项实践中来”[17]。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实践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人的认识又是怎样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呢?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18]。

我们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怎样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或者说怎样把握“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19]“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20],这里讲的“接触”就是要求我们要去看、要去听、要去生活,要去跟群众打交道,要向群众学习。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怎样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关于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讲了很多,着重强调了三点:一要摆立场,摸透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二要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三要摆方法,比如说眼睛向下,开座谈会,定点调查,坚持不懈等等。

(二)从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中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2]。“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理论,理论从哪里来,理论和实际有什么关系,怎样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本质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认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于论理的认识。”[23]我们为什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4]。由此我们看出,理论并不神秘,也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只是把我们的感性认识推进了一大步,让我们能够从全体、本质、内部联系上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我们把握理论有什么用?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25]。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更有效率。理论从哪里来?它不会凭空产生,是等不来的,必须从实践中来。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做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26]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把我们的认识从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理论呢?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27],这里一方面指出了形成理论的方法,就是“整理和改造”,另一方面提出理论的表现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如何做到“整理和改造”?那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具有“科学的抽象”的能力。列宁认为“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自然”[28]。如何通过科学的抽象,使我们对事物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那就是要“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29]。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比较。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要从时间和空间、正面和反面、自己和他人,理想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等各种角度进行反复的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才能进行综合,达到以名举实,形成概念;以辞抒意,提出判断;以说推故,提出推理。概念、判断、推理就是综合,很显然综合的过程就是形成一个新的本质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需要我们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也就是矛盾分析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学好哲学有助于我们提高科学抽象的能力。

我们掌握理论,懂得了客观规律,不但能够用以解释客观世界,而且还要能够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我们把理论束之高阁,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抓住了世界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还必须再运用到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斯大林曾说过“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就会变得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30]。基于此,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二者是历史的统一。理论如何与实际相结合?那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全局眼光、历史视野,化思想、理论为计划、方案,也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让群众能够理解、能够掌握、能够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化思想、理论为“计划、方案”。

(三)从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中深刻理解“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和基础。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了解“实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握“是”。“实事求是”最难做的就是“求”,去研究、探寻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过程。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往往是隐蔽的、错综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从《矛盾论》中掌握矛盾分析法,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什么是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32],还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3]。简单来说,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它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