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历史经验论析
作者: 崔国龙 郭士民[摘要]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团结救国、团结兴国、团结富国、团结强国四个阶段的大团结大联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作出独特贡献,彰显了大团结大联合的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在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坚持政策策略的灵活性。
[关键词]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89—08
[作者简介]崔国龙,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郭士民,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与统一战线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统一战线作为党在不同时期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努力推动各族各界各党派的大团结大联合,发挥凝心聚力的强大法宝作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梳理和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历史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历史演进
(一)团结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团结大联合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开展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意义。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强调了大团结大联合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在《民众的大联合》文章中,他指出:“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那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创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团结救国的大团结大联合。
国民大革命时期,通过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大团结大联合。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1922年,中共二大作出同中国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发挥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功能。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携手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尽管中国共产党未能坚持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但这次团结联合的实践为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显示了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农民阶级的联合,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八七会议对统一战线经验教训作了初步总结,强调必须将工人运动和农民武装暴动互相结合,实现“工农独裁”的政权目标。同时也要与国民党左派、下层群众、下层组织联合。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团结联合了大批商人、知识分子、医生等中间阶层,开展了争取地方农民武装加入红军和游击队等工作,进一步彰显了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在瓦窑堡会议中,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的阶级,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资产阶级是能够参加抗日的,同时大资产阶级阵营也可能出现分化。毛泽东在会议上强调:“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的,都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仅有下层的统一战线,也大力开展上层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联合了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使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决定性胜利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加之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也脱离了反动营垒,转到人民阵营一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团结大联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是全国各族人民、民主党派及爱国民主人士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伟大胜利,是大团结大联合的巨大成功。
(二)团结兴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团结大联合
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团结大联合经受了新的考验,取得了新的发展。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仍然高度重视大团结大联合,他针对当时共产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左”的关门主义倾向强调:“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中国工人阶级单求得自己的解放不行,必须求得四个阶级的共同解放。”[4]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进程,坚定支持土地改革,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转型改造,对团结兴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为促进全国各界的团结与合作,形成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合力,李维汉作了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他强调:“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要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5]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强调“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6]。“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体现了党历来“打击主要敌人,争取最大多数同盟者”的重要思想,也彰显了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为实现团结兴国的目标汇聚了力量。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确认了毛泽东为政协提出的协商国际问题、协商候选名单、提意见、调整关系及学习等五项主要任务。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为人民政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强调必须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作用。党还注重团结城市中的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等阶层,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1956年,中共中央批准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提出“从工作中团结、教育和改造资产阶级分子、民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7],通过改造这些社会阶层,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资产阶级分子、民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和改造,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面对多民族共存的国情,党创造性地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指出:“在我们继续加强全党的团结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继续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团结,为“兴国”贡献了磅礴力量。在巩固新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人民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挫败敌对势力。中国共产党以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维护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制度,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团结富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团结大联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赋予了统一战线爱国主义的内涵,并将其由阶级联盟转为政治联盟。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更加注重广泛性和包容性,不仅涵盖了各个民族、阶层、党派和团体,还积极吸纳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力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邓小平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9]这体现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1979年,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既要服务于四化,又要服务于祖国的统一。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三大任务”要求必须继续坚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10]。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两个范围的联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联合的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于推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爱国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的考验,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北京举行了第十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强调“统一战线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必须扩大”[11],“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12]。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统战部门作为桥梁与纽带,紧密联结了各民主党派、相关人民团体以及广大无党派人士,共同围绕国家的四化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一宏伟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致力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富裕。进言之,经过最广泛的团结联合、艰苦奋斗,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大团结大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团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并在应变局、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中使中国成功赶上了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以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实现了富国任务。
(四)团结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团结大联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需要全国上下团结奋斗。”[13]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儿女大团结”等重大命题。总的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更加注重大团结大联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为实现团结强国的目标贡献了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大团结大联合,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15]通过广泛凝聚共识,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战线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1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牢牢把握“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定位,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提出,“7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17],为人民政协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下,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促进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团结奋斗,国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和谐度也明显提升。中国已顺利实现由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轨道。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携手并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开启了迈向强国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