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出场逻辑、三重优势与建设进路

作者: 宋鑫华 孙兴毅

[摘要]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升华我国新时代民主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传播中国民主声音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新样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赓续当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多维境况中应运而生,具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基础与现实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民主优势在话语体系领域的集中展现,表现为历时性底蕴优势、共时性比较优势、复合性发展优势。未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发展,应聚焦增强综合国力、深化理论研究、推进话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民主话语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民主话语智慧。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097—07

[作者简介]宋鑫华,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孙兴毅,男,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主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在“言必称民主”的当下,走好本国民主道路、讲好本国民主故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关切。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民主治理成效,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真实具体的民主实践正推动着中国式民主道路行稳致远,但在民主话语权层面也存在着我国民主话语国际影响力相对薄弱、西方国家占据民主话语霸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果凝练升华,形成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议题的民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1]317中国的民主理念和实践道路需要有力的话语体系支撑其有效展现与传播,于此背景下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出场逻辑、优势与建设进路,有助于增进民主认同、凝聚民主共识,提升中国民主话语影响力。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出场逻辑

话语体系是话语主体遵照理论、实践、历史等逻辑主线,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将思想理论进行系统整合后的话语形态,从话语层面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与价值取向。“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形成,从思想理论上继承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从历史根基上嬗变于百余年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从现实要求上谋求于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其出场蕴含了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

(一)话语根基: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应有之义

“话语体系的核心支撑是思想体系。”[3]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经过中国式民主实践升华后的系统性表达,其话语根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基础上。马克思曾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4]围绕这一“民主之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构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出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民主的价值追求上,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本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曾先后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5],“‘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6]。恩格斯也指出民主“这个概念每次都随着人民的变化而变化”[7],强调了民主的“人民本位”。列宁进一步指出,“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8]96同时,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也指认了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必须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运动改变旧的社会结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巴黎公社民主相较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进步性,提出建立“社会共和国”,主张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政治制度。列宁也在《国家与革命》中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等民主实践形式提出了重要论述并探索出了民主集中制,他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不仅独立地参加投票和选举, 而且独立地参加日常管理”[8]112,从而全过程地参与民主实践和管理国家事务。正是这些理论观点奠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径,人民性作为价值立场贯穿人民民主话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人民作为话语主体持续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在科学的制度安排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话语权利,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话语衍变:赓续当代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每一话语体系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纵向维度,具体呈现为创造与继承两方面。[10]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从整体历史观角度观照,其生成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因时制宜继承、创造和发展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不断调适其目标指向和话语表达,转化和发展民主话语的内容、要素、功能、方法,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出场提供了范式样板和继承基础。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不同历史时期民主话语体系的样态受制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并为下一阶段的话语体系登场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面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当时“三座大山”与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以阶级分析法建构民主制度、搭建民主话语,建构了以革命为要旨的民主话语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巩固新中国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一方面继续发扬革命性民主话语体系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了革命和建设两重主题的民主话语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汲取过去积累的话语体系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将“民主集中制”“法治”“三统一”“基层民主”等作为人民民主话语核心词[12],以一系列法治化、制度化的民主话语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建设,筑造了以建设为重心的民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动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继承和发展上一历史时期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实现了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历史流变中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以及“共性与个性”统一。

(三)话语突破: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的破立之举

作为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凝聚作用,是国家理论与形象的宣介载体。“国家的发展必然与话语方式的形成相融合,话语方式建构性地塑造了国家权力。”[13]话语权如今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掌握话语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优势。民主话语权则是指一国的民主理论、民主制度、民主实践在国际范围内掌控舆论主导权,受到世界各国认可,能对别国民主实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14]在当前国际政治纷争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其硬实力优势,在民主话语权方面占据了霸权地位。凭借对民主话语权的垄断性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诩为“民主教师爷”,竭力宣扬西式自由民主,鼓吹“历史终结论”与“西方中心论”,煽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压制其他国家独立探索适合本国的民主道路,扭曲歪解民主的丰富内涵与多元路径,企图以单一化的西式民主话语体系主导世界。

民主没有终极答案,在西方民主话语体系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管被塑造为“民主典范”,但近年来其内部出现的政治极化、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西方对外强行移植西式民主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阻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各国必须基于自身国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以实践发展来检验,由本国人民来自主选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登场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科学的理论支持,是中国掌握民主话语主动权的底气所在,是增强中国民主话语自信、破除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应然之举,在其引领下必将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与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民主话语智慧,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三重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式民主话语体系的最新形态,它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民主实践历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生成了深厚的历时性底蕴优势,在与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对比中形成了鲜明的共时性比较优势,并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新兴数字技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加持下塑造了复合性发展优势。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历时性底蕴优势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实践历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历时性底蕴优势的现实凭证。作为中国民主道路的开创者、引领者和建设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使命担当,以百年奋斗开辟中国民主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高举民主旗帜,努力探索建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15]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成功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宪法形式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6],将民主政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程,积极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发展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民主实践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17]6。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优势,要善于从中国共产党人同心共志探索人民民主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经验,厚植话语底蕴和话语自信。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彰显历时性优势的思想基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构、丰富和革新民主话语的根本理论指南,其中关于民主的价值立场、实践路径、制度建构等科学论断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础,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得到继承与发展。同时,它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表达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揭示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中得到具体运用。一方面,民主是具有普遍性的范畴,“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8]335;另一方面,民主的实现是具体、特殊和历史的,“民主是多样的,实现民主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17]5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精神源泉,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发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和价值引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话语本源上坚持立足“两个结合”,充分汲取古代“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选贤与能”的尚贤思想、“天下为公”的家国思想、“和实生物”的和合思想、“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等蕴含中华民族政治智慧与政治主张的民主思想精华,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汇古代民主思想中的优良治理观念和价值内核,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话语体系。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共时性比较优势

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经过近现代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话语的内容体系,但现今西方各国出现的政治极化、民粹主义、人权危机、贫富分化等问题凸显了西方民主话语体系内部的巨大张力和矛盾。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是对西式民主话语体系的批判和超越,在民主的实践主体、参与程序、评价标准等各方面比较中显现出共时性比较优势。

首先,在民主的实践主体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以“人民在场”超越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人民虚化”。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少数政治精英凭借权钱优势成为“民主主体”,多数的人民大众则被迫成为“选举工具”,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畅通表达,彻底沦为虚幻的民主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则始终强调人民是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成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真正主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19]是广泛的人民主体,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保证了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的真实性。其次,在民主的参与程序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以“全过程参与”话语超越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间断性参与”话语。自从西方学者熊彼特将民主界定为“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20]后,西方民主的实质被扭曲为竞争性选举,民主体制退化为以竞争选举为核心的单一化程序民主。“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1]259,西方国家的人民在“唤醒”与“休眠”过程中面临失去民主权利的风险。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则聚焦民主参与的“全”与“过程”,“全”体现在参与的全民性、全局性和全程性,“过程”则体现为参与在时空双重维度上的复合,从而有效克服了西方民主悬置人民主体权利的弊端。最后,在民主的评价标准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以“开放性”话语超越西方民主话语体系“普世性”话语。“在西方的自由民主话语里,民主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普世的、唯一的,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不是民主的。”[21]西方国家长期鼓吹资本主义是民主的“唯一标准”,以“通往奴役之路”贬抑社会主义道路,以“威权统治”污名化中国民主,试图支配民主标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则立足唯物史观实现民主评价标准问题的拨乱反正,一方面指明“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22],不同的国情、历史、文化决定了各国必然走自身独特的政治民主道路;另一方面坚持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强调了“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18]336,以科学思想和自主立场超越了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普世”标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