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领导开辟物质文明新形态:理论依据、历史进路与当代启示

作者: 彭一鸣

[摘要]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领导推动经济体制深度变革,在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后开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文明新形态,即推进经济转轨并孕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开辟物质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论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有效变革,改革与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壮大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在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物质文明新形态;理论依据;历史进路;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3.9;D61;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1—0123—07

[作者简介]彭一鸣,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中共经济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一、引言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资本配置资源为核心机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完成原材料、劳动力等原始资本积累,成功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为推进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初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后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面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227这个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极为重要。恩格斯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588为此,邓小平同志从社会生产力入手看待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廓清了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囿于具体发展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即“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4]172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领导推动经济体制深度变革,在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后开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文明新形态,即推进经济转轨并孕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需要在厘清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开辟物质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依据、历史进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和时代大势更好获得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代启示,从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领导开辟物质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依据

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命题作出过不同论断。部分观点认为并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货币、商品、价值、竞争等市场要素的消亡,作为商品交换场所和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将会趋于灭亡。这样的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旨在为资本主义灭亡寻求合理的理论支持。部分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如列宁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适配状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市场要素和市场经济,因而要构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构建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列宁的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的垄断时代即帝国主义时期,主要是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政权并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指出:“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5]96-97。这是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的基本设想,即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由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不需要经过市场交换,而是实行按劳分配。这时,“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6]96-97换言之,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时间成为计划经济分配的核心指标,依据劳动时间长短直接获取劳动报酬。随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7]303也就是说,在公有制社会,价值和交换价值失去存在的必要,个人劳动直接转化成社会劳动,不用再经过商品、货币、价值和市场等一系列中介来实现,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也将失去对经济的支配作用。

恩格斯也持有类似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8]633恩格斯认为建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物对人的奴役,生产者的劳动被异化,要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就要消除商品生产这种异化劳动。概括来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市场经济的弊端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性,而替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立于其上的计划经济将消灭经济领域的剥削、压迫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那时社会化大生产将会有序进行,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模式、按劳分配为分配模式,按人民需要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地调节,从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论述

与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不同,列宁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因而主张以市场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经济政策”及其他相关论述中。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初期的战时状态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战争时期实行的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表现为取消市场、商品和货币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严重超越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很快导致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恶化。列宁对此进行反思,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即“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证明,作为一个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小农国家,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越过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不具备现实性,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等经济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会议上详细阐明了恢复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明确提出新经济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极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和积极性,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二是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三是在国营企业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在国内投资设厂等。这些新政策极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初步厘清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后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像列宁所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9]77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由此焕然一新。

综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利用市场的相关构想和当代经济现实,可以延伸归纳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经济体制是基于社会基本制度的经济运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两种基本类型。伴随生产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发生很大变化,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建构在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也具有明显的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制度属性决定该经济体制以私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重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将导致严重的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聚焦于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包含的靶向,将市场当作经济手段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动人民实现增收共富。两种经济体制虽然都是市场经济载体,但二者的建设路径、目的和代表的生产关系截然相反。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整体上腐朽落后、充满剥削色彩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将伴随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应生产社会发展衰亡而趋于灭亡。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利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提升生产力,为经济转轨和高质量发展加满燃料,同时又能立足公有制基础通过社会保障缩小社会全员收入财富所得差距稳固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并为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提供必要的过渡载体和“重要起飞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并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领导开辟物质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路

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核心推动器,但不同时期发展经济采取的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是不尽相同的。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体制转变,而为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主动推动经济体制转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5

我国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公有制的绝对主导地位、趋于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和具有少量市场因素的有计划有比例的生产经营。在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既有利于保障经济环境稳定,集中各方面力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获得规模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很好地利用市场因素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的正确部署和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但没过多久,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体现在以单一的公有制、平均化分配和计划性生产经营为核心,使得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禁锢,扭曲了市场要素,阻碍了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增加了政府的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害了投入产出收益,社会生产经营处于僵化状态。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越发不适应生产力多层次、多样化、不平衡的发展要求,并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展现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在创造更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最大问题。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找到突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超越阶段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逐步恢复市场因素,将商品生产、交换和市场逐步引回社会主义经济内。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应从调整单一的计划手段开始,适当降低计划的分量、逐步扩大计划经济体制中市场的力量,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充分涌流社会财富增加人民收入和财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