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青年精神富有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赜

作者: 刘纯明 朱子雅

[摘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精神富有是一种共促共塑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青年精神富有奠定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精神富有又对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精神动力与实践转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下,青年精神富有不仅能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对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青年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由此提出以物质启航、信仰引航、文化护航、实践远航为路径进一步推进青年精神富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之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青年;精神富有;困境

[中图分类号]D61;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68—07

[作者简介]刘纯明,男,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朱子雅,女,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物质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精神富有是建立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是人的精神活动从必然走向自由、有限走向无限的全面发展过程。青年的精神风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晴雨表”,青年精神富有能够为现代化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影响着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以及人类文明形态的走向。探析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青年精神富有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以及路径选择,不仅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回应,也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更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青年精神富有的内在逻辑

青年精神富有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青年精神富有奠定了强大且深厚的物质基础,青年精神富有的程度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与前进方向。

(一)个人之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精神富有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3]资本主义现代化与青年精神富有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青年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建立在阶级压迫的基础之上的。伴随现代化发展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滋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观念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青年的精神世界。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最终只会使青年精神世界萎靡、匮乏、贫瘠,没有使青年的精神世界获得实际的解放。这迫使马克思寻求新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由此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不是“物化”的人、“单向度”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不仅是生理、物质层面,还包含心理、精神层面,并与共产主义社会联系:“共产主义将消灭旧的分工造成的限制,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5]。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6]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合理诠释与继承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了青年精神富有。马克思强调:“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中国式现代化为青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精神成长空间也更为富足,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另一方面,青年精神富有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青年精神富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青年拥有正确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创新进取,才能为现代化事业贡献薪火相传、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党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之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青年精神富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回应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需要,满足了青年个体精神现代化的需求,最终推动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社会之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个体的精神富有必然促进社会的精神富有,青年精神富有是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9]。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更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风气与未来走向。青年不仅是精神共同富有的享受主体,更是建设主体,是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的主力军、生力军。第一,“高质量”的精神共同富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历史过程,必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中国青年历来是革命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相比于其他群体和以往时期的青年,更能不断调整、完善、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水平以适应现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展现社会精神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第二,“多层次”的精神共同富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总体的、全体人民的富裕,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等物质层面的问题,致使部分人群缺乏教育引导,精神层面相对匮乏。“人的精神发展受分工、社会交往、劳动方式等因素影响,城乡分离和缺乏合作的劳动方式,导致农民精神发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10]。青年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25.81%,大约有3.6亿人[11]。主体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以带有青年特点的方式方法,以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精神领域注入了青春活力。第三,“多样化”的精神共同富有。青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相对于其他人群,新时代青年精神富有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多元化。青年身心素质更好更强,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更高。例如在文学、音乐、艺术、时尚等精神文化领域,青年往往是社会先进文化萌发的传播者和催化剂。在生活方式方面,青年精神富有表现在提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利用业余生活时间去主动体验多样、多方面的精神产品。因此,青年精神富有的多样化有利于引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民精神共同富有的新风尚,有助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民族之维: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精神富有是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精神富有可以初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较为被动的精神富有。列强入侵,西方文化随之涌入,引起青年群体开始思考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需以救民族存亡。在思想文化领域充斥着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或是“祖宗之法不能变”的顽固守旧思想。“统治阶级的性质与取向才是决定现代化探索方向的根本因素,由此以物质现代化为核心的‘单向度现代化’构成了这一时期现代化的主旋律”[12]。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坚强领导力量,此时期的青年无法担当精神领域现代化探索的先锋力量,难以实现精神富有。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主动的精神富有。1915年新文化运动将现代化范围扩展到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带来青年精神层面的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群体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随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3]。青年跟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民族解放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加重视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学说,自觉自发地与中国实际联系起来,担当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前行。第三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发展的青年精神富有。新中国的成立为青年精神进一步富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实的物质基础。194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66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后增长至3624.1亿元。这一时期的青年英勇奋斗、开拓进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抗美援朝”“向科学进军”等事件中,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青年全面的精神富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精神富有与中国式现代化双向奔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方面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催生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精神领域,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的思想动力,并始终充当青年精神世界发展的指路明灯。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例如,青年不断将“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 35 岁、大学生创业者超过 500 万人[14],展现出青年精神富有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时代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青年精神富有的现实困境

青年精神富有是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全方位的富有。“全球化形成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在同一时空境遇中同时呈现与交织的图景,其现代性解构和重构的双重作用逐渐显现”[15]。当前青年精神世界总体上积极健康、奋发有为,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一)理想信念模糊引发青年价值冲突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生活状况的重要观测点,也是评判青年精神富有水平的重要因素。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青年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根据对我国青年精神生活质量的调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 28%,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最高,也只占到 41. 9%。‘个人主义’‘什么也不信’‘百家争鸣派’在各类青年群体中都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16]。目前,关于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可控性导致青年价值认知冲突。青年除了接受来自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鱼龙混杂,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缺乏管控性和约束性。青年的认知结构尚处于不断塑造与完善的阶段,心理成熟度尚显不足,无法判断哪种价值观是正确的,或者如何在多种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二是网络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年价值选择冲突。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复杂、开放、隐蔽等特点,各种小容量、碎片化、即时性的信息侵蚀着青年的精神生活,大量不实虚假新闻的迅速传播潜移默化地动摇着青年决策。此外,新兴媒体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腐蚀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权威,从而造成青年对价值观的认知偏差。三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导致价值转化冲突。当今对于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多是通过机械灌输、讲授,导致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理解过于浅显、不够深入,无法引起青年精神世界的共鸣,进一步影响了青年不能有效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的精神力量,最终造成错误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

(二)多元社会思潮导致青年道德滑坡

道德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追求,青年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仅对个体的自我完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还直接关联到社会风气的走向和文化的传承。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社会思潮自由且迅速地传播,各种敌对势力试图从内部对我国进行分化瓦解,青年群体则是重点目标人群。青年道德建设从整体上看是良好的,但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一,历史虚无主义使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性认识不够。一些青年奉行“道德无用论”“经济决定论”,对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发自内心地真正认同社会主义道德,看不到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与平衡作用。例如,个别青年盲目跟随抹黑历史事实的不实虚假舆论,不加以理性思考,轻易地改变自己立场,甚至不惜公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殊不知已成为有心之人的操纵对象和舆论战场上的棋子。其二,个人主义的传播使部分青年的道德行为践行不力。以80后、90后、00后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青年群体独生子女占比显著提升,有此消极意义的形容则为“自私”“任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主要表现为个别青年在道德行为上的缺失。滋生了一系列“老人摔倒扶不扶”“事故掏出手机拍照”等对国家、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良行为,体现了部分青年对自身道德行为自主性的缺失。其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部分青年道德意志动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青年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理论与实践的落差造成青年出现道德意志不够自觉、自制力不足等问题,其中价值取向功利化、异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个别青年过分沉迷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忽视精神世界的发展,或是将堕落沉迷作为精神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