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弹一星”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高质量推进的路径研究

作者: 顾华详 顾红霞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不竭动力。基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应重视解决好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青少年“筑基”工程之中,但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以“两弹一星”精神助推青少年“筑基”工程高质量实施,应加强学校爱国主义课程建设,创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融入的影响力与针对性;系统整合思政育人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融入的方式方法,促进“三全育人”协同发展;提高教师实施“筑基”工程的实践能力,注重师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激励,提升师教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化思政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合理评价体系,突出评价机制影响耦合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青少年“筑基”工程;赓续红色血脉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88—10

[作者简介]顾华详,男,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新疆优秀法学家(首届),研究方向:法理学、党史党建、教育政策;顾红霞(通讯作者),女,新疆艺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法学理论。

“两弹一星”精神,系江泽民同志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首次提出,[1]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以及优良作风和传统”[2],其所蕴含真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能够深刻激励和引领青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3],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精神动力。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因此必须坚持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大局出发,“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6],用生动的典型案例、丰富的文物史料、感人的红色故事,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切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育人实效,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7],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高质量发展。

“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立德树人、“筑基”铸魂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最佳诠释,是高效协同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最好表达,同时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再现,”[8]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的“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1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之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切实抓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深入落实,特别是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尤其需要“两弹一星”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赓续与大力弘扬,确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大中小幼教育应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党史条例》),应“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9],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扎实肩负起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政治责任,充分而深入挖掘包括“马兰精神”在内的“两弹一星”精神中所蕴含的立德树人元素,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立大志报效祖国,甘愿“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知难而进,奋力求新,为国铸剑,确保任何时候都自觉将维护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应持续深入夯实青少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赓续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确保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后继有人。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不竭动力

(一)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培养艰苦创业精神,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的教育激励。

历史是现实的政治。坚持厚植历史内涵,应重视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扎实推进。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毫无疑问,“两弹一星”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青少年,是我们党百余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11]“‘两弹一星’精神则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12],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极其重要的生动实践,更是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强国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复兴伟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核心内容。重视“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人,特别是“通过加强中小学生对‘两弹一星’人物故事和精神的基本认知,升华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中小学生形成高尚的三观”[13],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助力“筑基”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实现。《党史条例》第6条“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第12条“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等具体规定,为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在全国青少年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也提供了党内法规依据。教育和人才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渗进血液、渗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14]因此,全方位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以“两弹一星”精神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举旗定向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战略方位,凝心聚力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目标任务,系统思维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科学方法,坚定不移扛起“筑基”铸魂育人的责任担当,坚持对标新时代好青少年的要求“筑基”铸魂立德树人,弘扬时代新风尚凝心“筑基”润心化人,建立常态长效新机制“筑基”潜移默化育人,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筑基”协同育人,打造科技赋能的“筑基”创新育人的新格局,深度激发立德树人的深厚力量,持续建强“筑基”铸魂育人的队伍力量,[15]确保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持续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培养爱国情怀,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熏陶

坚持用好“两弹一星”精神这一重要红色资源深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美西方敌对势力肆意干涉主权国家内政,惯用民族、宗教、人权等话题,千方百计炒作、谋划“西化”“分化”“颜色革命”等阴谋活动,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阴霾挥之不去,单边主义横行、民粹主义抬头,特别是长期以来,“境外宗教渗透通过影响国民信仰取向、敌对势力人为干预和解构主流价值取向等方式对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16]上述种种阴谋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我国青少年一代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目标就是要动摇并直至摧毁我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其险恶目的就是就是直接遏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并持续深入影响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合作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坚持从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层面精准谋划和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观点,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7]而“热爱祖国的赤子精神”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首要表达,是应对美西方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引导青少年广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助力“新时代好青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力量,这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不安的战略措施。因此,扎实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弘扬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学校应坚持用“两弹一星”精神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培养其政治认同感,锤炼青少年过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意志;培育青少年的历史主动精神,夯实“四个自信”,引领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青少年强化使命担当树立榜样。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和平发展之中,更要重视教育引导青少年群体铭记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伟大建党精神;学校更要坚持按照《党史条例》的规定,加强用“两弹一星”精神涵养化育青少年,增强砺炼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教学实践,强化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注重榜样效能的力量激励。抓牢课堂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兼顾社会大课堂的善用、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齐心协力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肯奋斗、能吃苦、敢担当、本领过硬,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好青少年群体。铸就“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向度,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应找准着眼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抓好关键点,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加强着力点,聚焦网络空间助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传承与弘扬。

(三)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这个重要的动力源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化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高质量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战略性任务,是引领青少年坚定人民立场、勇于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坚持掌握思想教育,明确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第一位的工作。[18]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此,必须“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9],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最具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支撑。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明确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科学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继续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坚持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新体系,全领域推动“大思政”工作,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筑基”,引领青少年崇德向善,赓续和弘扬爱党爱国光荣传统、激励创新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塑造民族精神,确保对标好青少年的要求“筑基”铸魂、立德树人。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聚焦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国家特别是新疆发展成就转化为新时代筑基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两弹一星”和马兰英雄群体先进人物的功勋事迹,引领广大青少年心怀党恩,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立志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锻造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二、应重视解决好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青少年“筑基”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和持续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绩斐然,逐渐形成并健全了多维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初见成效,不断涌现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0]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