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论析
作者: 李振鹏 姜新琪[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璀璨结晶,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态文化资源。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礼俗互动”社会治理模式和理念在新时代的全新范例,前者为后者提供生动载体,后者又为前者的保护传承指明努力方向。传统节日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形式、范畴和效度上的三重实践维度。未来理应通过系统梳理传统节日资源要素、加强传统节日的常态化教育和促进传统节日资源产业转化等路向选择,达致传统节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双向赋能。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俗互动;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98—08
[作者简介]李振鹏,男,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思想理论教育;姜新琪,女,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定位为“第二个结合”,其“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植根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通过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局体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和情感深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文明结晶,蕴含着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生活智慧、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态文化资源。
当前,中国传统节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叉性研究方兴未艾。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聚焦中国传统节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着重探讨节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优势、融合逻辑和发展路径。如王丹指出,传统节日是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行为实践,是“多民族、跨地域的知识生产、情感互动与团结凝聚”,而“在传统节日认同基础上建立的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界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更具感召力、包容性和凝聚力的生活共同体。”[3]杨秀芝等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内在价值共同性和文化行动共建性,应注重从加强组织动员、营造公共空间以及增强共享体验等途径推进节日庆典的共建共享。[4]熊威同样关注到传统节日的共享性,提出其公共文化属性是其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主张通过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在微观层面上,一方面,从整体上聚焦民族传统节日的本体属性,由其演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管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实践,并从中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李银兵等指出,随着国家力量的积极助推,当代民族传统节日呈现节日生活文化化、节日文化政治化和政治制度生活化的三重理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地位。[6]汤夺先等则侧重关注传统节日在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其共有共享的媒介属性可促进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另一方面,借助个案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考察民族传统节日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发展脉络、基本成效及未来路向。如有学者曾探讨了“壮族三月三”[8]、瑶族盘王节[9]由单一民族节日发展为各民族共享节日并形成多民族文化共生共享格局的演进态势,为民族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案例支撑。
总体上看,传统节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互动已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形成宏观与微观并存的研究硕果。然而,既有研究侧重从文化本位剖析传统节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而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全面观照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向度的有关探讨则相对薄弱。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0]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则进一步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1]由此,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则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既有研究指出,节日教育是传统文化习俗经过代际濡化、跨地理文化涵化和社会互动实践而形成的,探讨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可透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实现文化互动的可能性。[12]为此,应适时关注中国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逻辑,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维度,并在思想教育领域深层次地探讨科学合理的路向选择,这既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循序渐进,又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中国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逻辑
自古以来,“礼”“俗”是中国政治运转和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而“礼俗互动”则是国家意志与民间思想互融互通的话语表达,其“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消除显在与潜在的社会危机。”[13]换言之,“礼俗互动”表征着以“礼”化“俗”和以“俗”入“礼”的社会治理模式,前者强调国家意志通过“化俗”的方式实现由上至下的社会教化,后者则是民间文化借助“入礼”论证主体合理性,并以此拓展生存的合法空间,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民众基于自然物候规律和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与传承至今的时间体系。实质上,传统节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互摄是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中“礼俗互动”的鲜明体现,旨在探索以节日之“俗”讲清楚、说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演变轨迹及其历史必然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强化新时代传统节日传承的核心指向,进而实现思想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耦合共赢,这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传统节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生动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借助科学规律的教育手段对人们思想意识进行积极干预的社会活动,往往需要通过形象生动和内涵深刻的文化符号引导受教育者在具体语境中产生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使其正确认知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和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4]而作为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具有复合型的文化特质,是由多个子系统向内凝聚而成的多要素相互链接的共同体,具有多重文化符号和情感价值,是“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资源。
一是节日多样性有形地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文化符号。由于地域辽阔、资源富足和人口众多等多维原因,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多样性。从历史起源来说,涵括岁时节日和宗教节日;从传播地域来说,分为全民性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每种节日自在的文化体系中又因传承主体和地方风俗的差异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程式仪轨、物质符号及其思想意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皆是我国全民性传统节日,其历史内涵与活动程式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合家团聚、慎终追远、刚健有为、尊老爱幼等独特精神。正如方李莉所言,在中华民族这一实体之上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将共生在同一地理空间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实体。[15]由此,传统节日的多样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文化符号。
二是节日互动性有感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天然的教育空间。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团结奋进的民族交融史,五十六个民族具有共同的记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无法忽视共有记忆的作用机制。保罗·康纳顿曾指出:“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16]因此,要唤醒各民族共有记忆则需借助具有社会互动性的文化仪式。传统节日仪式是由在特定地域生活并具备共同心理基础的群体在相应时期开展的民俗活动,是特定时期巩固集体记忆的行为表现,而这恰恰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情感交流和信息共享的自在空间,使民众有感地形成文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三是节日鲜活性有效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共情的感知切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十六个民族在增进共同性和尊重差异性而形成的本位思想,就差异性而言,不同民族通常持有固化的文化本位而缺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和身份认同。因此,其通常需要将自我“客体化”来表征、监控和调节人际关系的情感状态[17],通过借助深刻的情感叙事来消弭不同族群的心理间距。作为民间文化精粹的典型类别,传统节日是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等多维关系范畴交织中进行的文化生产活动,通常附带着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民间文学,并发挥着解释节日起源的原始功能,由此赋予了节日叙事绝无仅有的鲜活性。以端午节为例,其起源大多认为是纪念屈原,人们以糯米加工成粽子后投入江中,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爱之意,而在全国各地也普遍流传着纪念伍子胥、介子推等说法,地方传说故事的流传和扩布不断丰富着端午的节日内涵。食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也因精彩的节日叙事及其精神内核成为端午节稳定的文化事象,促动着民众对节日产生情感联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传统节日传承指明方向
中国传统节日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涉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文化,具体体现为全民性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两种文化体系。因此,厘清和明确新时代传统节日传承的核心指向对推进其更好地服务现实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意义来说,传承各民族传统节日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实践。各民族节日不仅是各族群众情感交流的粘合剂,而且在“非日常”的时间周期内能以各式各样的节日仪式活动强化各民族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因此,只有始终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核心命题,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能确保传统节日系统性保护工作朝着时代主旋律发展。比如,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节庆符号,“壮族三月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旨,其由族内走向族际交融,成为壮族与汉、苗、瑶、仫佬、仡佬、侗等多个民族文化共享的节庆平台,推动着壮族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壮族与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互动交流的文化桥梁,发挥着情感连接和促进文化认同的现实功用。正如有学者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家战略是推动其生命力内部与外部要素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民众诉求与国家需求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18]可以说,保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始终与国家战略联系紧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则为节日传承提供思想保障。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本体意义来说,以传统节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节日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9],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持续为之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形式,激发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具体而言,作为活态性民俗,传统节日通常具有自愈性,即在合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需要中或被激活,或被重构,它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20],以此赋予其自身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21]无论是全民性传统节日,还是民族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鲜明代表,积淀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其历史渊源和独特内涵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转化利用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传统节日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将节日不断融入现实社会,在深层次上利用节日内聚性保障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使之实现功能转换的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