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作者: 晁晶晶 陈玲[摘要]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历史关键点。在新疆,中国共产党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了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新疆各族人民广泛践行爱国主义、情感相亲并结成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这一时期,淬炼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巩固拓展统一战线、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历史经验。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122—07
[作者简介]晁晶晶,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陈玲,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1]中国共产党始终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实践,是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地区牢牢走深走实的领导力量,始终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主导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1]寻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与经验,首先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讨论的起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离状态。抗战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引领下推进的。全面认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从历史走向未来,为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思想启迪。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加,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的研究阐释。第一,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主体对象分析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经验,大多学者以四个历史时期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了探索、曲折、强化、创新四个阶段。艾易斯站在历史维度分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程与实践,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铸牢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陈胜锦站在百年大党民族工作历程角度,认为百年大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考与伟大智慧。[3]第二,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域,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张健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逐步自觉与强化,为在全国层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奠定了基础。[4]洪盛志认为,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5]第三,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域,以新疆为地域分析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程,并概括为“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时期。敬玉芳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民族参与抗战中推动了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觉醒,这种以空前的民族团结和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体现的觉醒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6]
总体而言,关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但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的研究还有发展提升空间。本文试图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为探究起点、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为重点,并结合国内环境和社会实际等方面研究阐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并探寻其中取得的历史成效以及基本经验,以此寻求从历史史实中汲取经验、观照现实,将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推向前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凝聚强大的人心力量。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探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群众的鲜明旗帜,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唤醒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7]
(一)发展经济共同体:大力支持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要启发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并投入革命斗争,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要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因此,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新疆经济建设事业,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物质生活所需,以此激发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思想共识。
一方面,整顿财政,改革币制,稳定物价。时任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的毛泽民同志,通过整顿税务、培养税源、堵塞偷漏、财税改革、裁减冗员、厉行节约等一系列措施,使新疆财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新疆各族人民消费生活有了稳定保障,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在新疆首次发行建设公债,为新疆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一是农牧业生产创历史最高。1942年耕地面积扩大到1638万亩,棉花亩产增加到80—90斤,小麦亩产增加到140—190斤,牲畜总头数达1280万头,[8]农业、畜牧业的有效发展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基本生存,口腹之欲的需要。二是一批关乎社会民生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厂拔地而起。诸如皮革厂、面粉厂、糖果厂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数量显著提升,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同时,改革财政,改组银行,发行货币和建设公债,整顿税制、增加工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建设投资等举措有力促进了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简言之,构筑经济共同体是筑牢思想共同体的前提保障,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新疆经济建设事业,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夯实了抗战大后方各族人民的经济根基。
(二)推进政治共同体:推行政治民主化,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民主是抗战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为扩大群众基础,在1936年初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党号召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9]中国共产党人经由政治民主化的泛在推行,使民族团结思想在新疆得以深入人心,达就了维护新疆各族人民政治利益的应然期冀。
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10]中国共产党持守民主道路,通过改革政治,推行政治民主化,加强新疆各族人民民族大团结。一方面,时任民政厅代厅长的毛泽民等一批在新疆的共产党员在民主方面,为新疆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期间,废除“农官乡约”制度,制定维护新疆各族人民政治利益的条例政策,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实行基层区、乡行政组织的民主选举,各县相继成立政务委员会,重大事项由政务委员会议决,基本实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民主选举,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中共中央派出的驻新疆代表以增强民族团结为出发点结合新疆各族人民的基本民情,实行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通过干实事保障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极大程度上调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推动政治民主化为构筑政治共同体奠定基础。
(三)构建文化共同体:多层次开展抗日宣传,发动人民群众投身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内容丰富以及理论性强的宣传教育思想,并将宣传工作经验系统化。中国共产党在考察新疆各族人民民情和已经变化了的政治形势的基础上,为争取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抗日救国,进行了大量符合新疆实际的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第一,办好《新疆日报》,建设抗战舆论宣传阵地。1938年1月至1942年8月,先后有9名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身作则,团结各族职工为抗日救国,建设新疆,巩固后方,支援前线,[11]共同办好《新疆日报》。一方面,及时有效发布重要信息要报。刊发红色电讯、中共领导人的文章、中共中央文件以及抗日根据地情况的报道通讯,让新疆各族人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抗战信息。另一方面,翻印和销售抗战文化相关的文章书籍,充分发挥抗战书籍涵化新疆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作用。自1938年至1941年期间,各式各类贴合抗战文化主题的相关书籍翻印数量多数不低于五千册,与此同时组织印刷《新民主主义论》《论新阶段》《论持久战》和其他进步书籍数万册,分发给新疆各族人民。第二,大唱抗日歌曲,大演抗日话剧。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共识,抗日战争时期党构建的红色歌曲、话剧等文化认同符号承担着宣传政策、启发群众,鼓舞各族民众加入抗日战争的效用。一方面,歌曲是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媒介,反映人们的思想变化,抗日战争时期新疆音乐由自娱功能的民间音乐步入发挥推动社会前进作用的抗日主题音乐行列。1937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后,开始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民族抗战的歌声[12]遍布于各学校、军营和工厂,彰显民族气节的红色歌曲家喻户晓,激发新疆各族人民抗战热情,传递出“中华民族”是新疆各族人民的身份象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把反映现代生活的话剧带入新疆,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和塑造人物表达抗日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在迪化“新兵营”驻地上演 “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演出《无名英雄》《血祭九一八》等抗日话剧,影响与日俱增。赵丹等9人在新疆成立话剧运动委员会和新疆文化协会实验剧团,该实验剧团上演了《战斗》《故乡》《新新疆万岁》等数不胜数的抗日宣传话剧剧目,不仅唤醒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御外侮俨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抗战文化标识。
(四)夯实思想共同体:培养壮大人才力量,凝聚思想共识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认识到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训练班以及组织领导农民协会是教育农民投身大革命的两大途径。因此,中国共产党运用科学有效经验做法,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抗日救国人才,筑成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坚固长城,凝聚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思想共识。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培养壮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以及青年的力量,以期实现三者之间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共同体。第一,领导干部是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各族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成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妇协总会,先后举办总计20期反帝训练班,总人数1700人,[13]培养壮大了一批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领导干部队伍,并向全疆各地输送骨干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深刻认识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中国共产党将学理化语言转化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同时出版和售卖多种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第三,青年是最为主动的青春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深刻认识到唤醒新疆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赖于思想理论的认同。一方面,向新疆各族师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学院开设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社会发展史》[16]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课程。同时由各类学生主动组织宣传队奔赴新疆各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带到农村、牧区等各个地方。另一方面,制定编译与抗战相关的教学内容哺育新疆一代革命青年树立爱国思想意识。以林基路、祁天民、李云扬、朱旦华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紧密团结新疆各族教育工作者,整顿新疆教育机构以及建立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为发展新疆教育事业做出了有效成绩,培育出了新疆一代革命青年。领导干部队伍、人民群众、青年力量的扩大,为发动民众组织民众、宣传民众、共同抗日的价值共同体提供了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