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作者: 周金鑫[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呈现出“研究数量上升”“研究内容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研究步伐伴随新理论的出场与时俱进”等特点。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涵盖了基本内涵、出场与演进、相互关系与整体性研究、实践路径、经验启示研究等内容。但仍存在“理论衔接不足、话语转化不充分”“探索历程梳理不到位、经验总结不充分”“与重大理论命题结合不紧密、对新背景下时代问题总结不深入”等问题。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研究。第一,要努力做好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理论衔接和话语转化,提高理论话语的自洽性;第二,要认真总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探索经验和时代启示,增进理论应用的指导性;第三,要继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内容创新和视野拓展,增强理论发展的时代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071—09
[作者简介]周金鑫,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引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旗帜。随着实践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也逐渐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命题陆续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自此这一理论命题在全党开始广泛运用,并逐渐确立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三化”并提,完整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正式出场。此后,这一表述在党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后便往往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化”并提,减少使用“三化”表述。2017年,党的十九大继续沿用“三化”表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正式确定“两化”并提的最新表述。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贯穿了党领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过程。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纲领性主题,涵盖内容极其广泛,囊括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切思想理论成果,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同样,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重要命题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推动中国具体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独立研究以及其中“两化”的结合研究与“三化”的一体化研究。1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及相关结合研究最为广泛,开始时间更早、历史跨度最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这一命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三化”并提的重大命题掀起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体化研究的热潮,大量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相关科研基金项目迅速设立,一批批新的理论成果快速涌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数量上升。以知网(CNKI)2009年至2023年底特定时间内相关主题下的文献资源为检索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文献约40478篇,其中直接以此为篇名的文献约7469篇。同时,该时期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主题的文献约1937篇,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期间,“新两化”提出以来,随着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三化”研究以新形式迎来新热潮。这一现象表明,学术界对“三化”研究进入了较成熟阶段,并依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研究内容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知网资源检索表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由一般的内涵研究、“三化”关系研究、推进路径和经验研究,延伸到对其理论基石、现实基础、本质要求等内容的探讨。同时,这一研究在总结“三化”理论形态演进规律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在与之相关的重要时期、重要领域、重要文本、重要人物等方面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三是研究步伐伴随新理论的出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学术研究体现前瞻性和指导性。例如,不断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出场、发展与衔接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阐述,积极探索阐明马克思主义“一化”“三化”到“新两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逻辑等。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三化”研究问题,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其基本内涵,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见解和表述。整体而言,多数研究者在其内涵的基本认知上形成了相似观点,但具体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关表述略有差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在“三化”内涵研究中,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阐述最为广泛,许多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经典表述,涵盖了“过程结果论”“转化互动论”“系统论”等视角。
其一,“过程结果论”视角强调,其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成并对中国实践发挥推动作用。其中代表性观点例如,“秋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1]石云霞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顾海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化中国”和“中国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即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以及新内涵和新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3]。
其二,“转化互动论”视角强调,其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互动转化,同时解决中国问题。例如,袁银传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不是说‘德国话’‘苏联话’或者‘美国话’,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结合与双向互动,让中国的同志解决中国的问题”[4];曹泳鑫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并根据中国实际做出转化,马克思主义还与民族文化之间互动结合”[5]。
其三,“系统论”视角的内涵阐述则包含过程、方法、结果、目的、特征等要素,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动态性、发展性。例如,李爽教授、张华教授等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6]
事实上,无论是过程结果论视角、转化互动论视角,还是系统论视角,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要素。即,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在这一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此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进行的广泛阐释基本与此相符。
其一,许多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包括多方面含义。例如,刘昀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格局变化和时代变迁中汲取新营养以引领时代发展;二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中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理论;三是在社会实践发展和检验中吸纳群众经验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肖贵清教授[8]、韩振峰教授[9]等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包含“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发展”等方面内容。
其二,有研究者从侧重内容、形式、话语体系等方面解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例如,“秋石”[1]、王晓青[10]等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既包含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袁银传教授则具体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非“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4]
其三,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抑或将其内涵划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广义内涵,而狭义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化”。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最大特点是体现时代性,即要体现时代、适应时代和引领时代。时代性还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特点即“发展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时代要求、指导所处时代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时就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随后,学术界基本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提出了多种理解与阐释。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和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其一,有研究者从主体、形式、目标等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例如,何毅亭、沈其新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推广,[11]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理解到通俗易懂,最终被广大人民理解、掌握和认同的过程。[12]
其二,有研究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分为“大众化”和“化大众”两个方面。如,朱哲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化大众”是辩证互动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其中,“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的过程;“化大众”就是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影响和感化人民大众以提升其觉悟、素养和理论热情,并最终转化为人民大众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13]
其三,有研究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特指来看,它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泛指来看,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4]另外,也有研究者从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层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并能够认同、信仰和践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