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探析

作者: 邢亮 李准

[摘要]坚持系统观念是坚持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和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意识基础教育、实践深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一体化,构筑精神家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理一体化。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111—07

[作者简介]邢亮,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李准,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烟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与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实践要求。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新时代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多维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维度教育合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一、大学理论教育、中学情感教育、小学启蒙教育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大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人们从小到大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到接续教育,不断深化,形成一体推进、赓续开展、循序渐进的长效教育机制。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习教育具有阶段性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3]要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做到教材编写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和环境育人体系的一体化。

(一)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教材编写体系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和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首先要把相关内容编写入教材体系。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课程,其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4]的部署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内容,做到统一编审、统一使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编写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门教材,其“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也要围绕这一主题加编专题章节。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有机融入相关内容。根据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培养目标,编写使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专门教材并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普通高校6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体系编入“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章节或融入相关内容,形成“一专六融”模式的教育教材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普通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系统编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相关内容,并编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门章节。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根据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得到国家职能部门授权、经过国家专门委员会指导组织编写地方教材,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师资建设体系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5]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铸牢大中小学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思政课教师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一是配齐配强量足质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保证“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有充足的师资。普通高校普遍按照教育部关于师生比1∶350的要求配备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学科专业偏差的现状,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保证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常态化巩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借鉴普通高校的师资建设经验,规定基本的师生比配备要求,配足相关学科专业师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需要。二是建立完善多维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教育部)、省级(省、自治区)和学校三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级培训工作日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培训和实践研修。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激励机制,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生动力并付诸外在行动。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经验交流主题、教学比赛内容和学术研讨议程,形成教育教学的常态化交流制度和开放性研究氛围。要把这方面的教研科研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规划项目和各类专项课题,以高质量的教研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高质量。四是加强大中小学党政干部、管理人员特别是统战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培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做到内化于心增强“五个认同”,外化于行树立正确“五观”,是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一是以教材为依据集体备课系统讲授。国家和省级教育职能部门积极推动、普通高校主动牵头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交流、教学技能观摩、教学问题攻关、教研项目申报等一体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教学交流活动,增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与时俱进加强交流专题讲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处理民族事务与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探索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新征程中,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理论和政策策略也会继续丰富完善、不断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探索经验以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政治性与政策性要求高、时效性强与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要有针对性、常态化地为学校师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历史逻辑及时代要求的专题宣讲教育。

(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生态环境体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是哪几个部门、哪部分人的事,而是人人有责、各负其责。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体系,就要积极营造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是课堂的大教育环境、优良教育生态。在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教学是主渠道,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育人、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条渠道、多种阵地。大中小学要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内文化教育活动、校外实践拓展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形成合力,持续巩固和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根据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大中小学统战部门牵头,宣传部、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等部门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各民族师生亲身感受民族大家庭、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团结奋斗意识,增强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教学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平台和师资优势,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一体开展、经验相互借鉴。结合教育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组织社会调研,开展志愿服务,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民族一家情、铸牢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结合校园绿化美化需要,适当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雕塑群、宣传栏、休憩园和景观点等,大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教育氛围。

二、政府推动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立体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7]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全民愿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学校教育的系统优势和社会教育的立体优势,构建政府推动、学校主体和社会协同纵向逐级推进、横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8]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统战与民族工作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坚持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首先,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开展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搞好顶层设计、规划计划和政策策略,研究解决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重大问题。其次,全面落实党和政府职能职责和政策措施。地方党的统战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并担负起教育的主体责任,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民族教育、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决定和意见,围绕教育主题和培养目标,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对大中小学和社会各单位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教育标准、提出教育要求,作为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再次,建立由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纵向推进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职能部门要推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地方党委统战部门、政府民族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一体化教育的主动指导、有效管理和推动协作。

(二)各级学校发挥系统优势,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

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和政治任务。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与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具有高层次、专业性和系统化等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教育方面具有从小到大接续教育、由浅入深渐进教育、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深化教育、由知识碎片到理论体系的系统教育、从学校影响社会的辐射教育等独特和显著优势。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持续教育、不断深化与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从小教育培养、大中小学一体、终身教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打基础、赓续教育不辍才能铸得牢、铸得久;需要接续教育逐渐进化,大中小学一体推进;需要由情入理日趋成熟,启蒙教育、情感教育和理论教育不断深化;需要化零为整系统化,从小到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牢固树立到铸牢永固;需要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莘莘学子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影响辐射全社会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星之火。党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单位要充分利用、积极借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这些显著优势,发挥学校系统教育在推进全社会教育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