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古迹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理论逻辑
作者: 赵振焕[摘要]器以藏礼,物以载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疆文物古迹作为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既是认识和传承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对加深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文物古迹作为学习历史和传承文化的资源,能够增强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激发设身处地的情感共鸣,培养反思能力和历史意识,塑造社会价值观和公民意识。因此,只有通过历史文化教育的熏陶感染,深入认识历史上的新疆,才能深刻理解当代新疆,并为创造新疆的美好未来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智慧支持。
[关键词]新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教育功能;社会记忆;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130—08
[作者简介]赵振焕,男,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宗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社会越现代化,人类就越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2]历史文化是国家独立自主的标识象征,也是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文物古迹作为其重要表征和传承载体,是文明和历史的见证,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深刻认识文物古迹的内涵特征,更好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特色。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3]千百年来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是新疆人民历史传承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疆历史文化在文物古迹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相互映衬。
一、文物古迹的定义与价值
文物古迹是文明的见证,也是理解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4]
(一)文物古迹的概念
文物古迹是文明发展的标志,记录着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记忆,蕴藏着思想智慧和科学技艺,既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理念与信仰,也代表了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文物古迹”解释为“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不仅包括常见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还有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及其附属文物,文化景观、线路等遗产也在其中。[5]
(二)文物古迹的价值
所有文物古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6]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7],在塑造和培育正确价值观过程中有深远影响。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价值的作用。[8]文物古迹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印证史实、订正谬误和弥补缺失等功能,也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立足厚重历史文化财富,并加以重视、研究和保护传承,才能从中汲取前人经验,提升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在繁荣的文化土壤生发丰硕的成果。
文物古迹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及科普教育生动形象的教材。[9]在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教育中,通过认识了解、参观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历史认同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同时深入理解历史文化渊源,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灵感,并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不同文物古迹反映各自所处的社会阶段,共同构成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通过研究天山南北文物古迹了解新疆变迁。历史上文明间相互影响,如古代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交流搭建了桥梁,新疆文物古迹是典型代表。历史古迹与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文物古迹为历史演变提供脉络线索,还原过去真实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历史由抽象概念成为可见实体,它的存在证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进程,为我们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文物古迹还代表了特定文化的成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珍贵遗产,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审美追求,有助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它是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身份的象征,承载着社群记忆和集体认同,能够加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并增强自信心。它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深入了解思想史和价值观,提升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它对当地文旅发展和经济繁荣具有积极作用,经济收益还推动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针对作为文物古迹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指出,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文物古迹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塑造未来,对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发展教育和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研究和传承文物古迹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二、新疆历史文化遗产及价值
(一)新疆文物古迹现状
新疆文物古迹是历史发展的成果与见证,含有较高价值的信息,在新疆乃至全国各领域都有重大学术意义。文物古迹以物质形式将历史文化元素凝结的社会价值传递给大众,表达出新疆人民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认同。[10]
截至2022年底,新疆保存有9545处不可移动文物[11](含世界文化遗产6处)、13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座博物馆(其中一级博物馆2座)、馆藏文物45万件、古籍文书超55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汉文文献35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70部和其他文字古籍1部);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2片历史文化街区及1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12];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7处。
文物古迹具有无可替代性。新疆文物古迹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而遭到破坏,甚至丧失。如何加强保护并推广历史文化价值,使人们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疆文物古迹和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理念有紧密联系,它们互相支持,共同构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道路。
(二)新疆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西交通要冲和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丰富多样的新疆文物古迹不仅构建了新疆历史文化脉络,也证实了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成就,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古迹,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并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新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喀什是古丝路上经济、文化集散地,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点;吐鲁番是亚欧大陆桥的交通枢纽;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特克斯县有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八卦城和保存完整、数量最大的乌孙古墓群;库车是龟兹文化发祥地;伊宁市是多元文明交汇的典范。
历史考古证实了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关键地位。卓尔库特城址和尼雅遗址等地出土文物展示了中原文化对新疆的深远影响。石城子遗址和交河故城等防御设施揭示了汉朝统一中央王朝后的变化。焕彩沟汉唐碑刻记录了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历程。土尔扈特银印证实了新疆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这些文物凸显了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丝绸之路对其的影响以及中原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和融合。
在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人文底蕴中,新疆各族人民与中原在认同上表现出高度一致。从铜武士俑到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伏羲女娲画到唐代弈棋仕女屏风画,方格兽纹锦到烟色狩猎纹印花绢,都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蓝地人首马身纹缂毛布技术影响了唐宋缂丝工艺,而阿斯塔那萨珊风格印花绢则体现了丝路多元文化。西旁景教遗址、佛教石窟寺群、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等都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流和宗教并存的实物证据,见证了新疆多元融合的过程。
新疆长城以烽燧、戍堡的形式存在,修筑烽燧是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克孜尔尕哈烽燧对研究丝路交通和军事通讯具有很高的价值,烽燧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以深入研究古代边防体系、丝路交通保障和边防制度。昭苏平定准噶尔格登碑展示了清廷运用武力维护疆土完整的手段。伊犁将军府是清政府管理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对抵御外敌、巩固边防和捍卫领土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提供了研究文化交流和汉唐艺术的资料,也见证了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保卫祖国边疆和维护统一大业的精神记忆。
坎儿井是西汉“井渠法”传入西域后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地下灌溉系统,对研究新疆经济、水利史和民族文化交流等有重要价值。保卫古丝路交通安全的唐公主堡城址是中央政府在早期管辖新疆及促进文化交流的实证。乌鲁木齐文庙是全疆唯一完整清代风格的庙宇建筑群,是研究清末民国初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兵团军垦博物馆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理、开发新疆的历史,也为研究新疆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军事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和历史资源。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时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13]
新疆文物古迹记录了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加深对不同民族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因此,保护、研究新疆文物古迹是一项艰巨任务。
三、文物古迹的教育功能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旨在运用历史文化教育的手段,全面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文物古迹作为实物见证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历史与文化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民族和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汇总,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14]曾巩指出“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将剖析“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作为修史目的,还说明“周万事之理、适天下之用”的功能。因此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5]
广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总称。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本质是人内在本质的对象化。[16]人是社会性存在和历史性存在,文化经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造就,会影响人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和社会的发展转型。马克思把全部人类生活视作文化,李大钊认为历史研究对象便是文化。[17]文化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人由历史积淀而成,是现实文化“客体主体化”的产物。以文化人是走向“真人”的必由之路,“人”与“文化”双向构建中,通过“人化”与“化人”的互动实现价值[18]。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