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坚持”的创新发展、逻辑体系与实践路径
作者: 高旭旭 李煜涵[摘要]“六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六个坚持”是一个从“基本出发点”到“现实立足点”再到“方法与原则”的逻辑体系,其中,人民至上是基本出发点,自信自立与胸怀天下是两个立足点,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是具体原则与方法。坚持与贯彻“六个坚持”,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各领域的伟大实践,把握这一过程中党的理论的创新发展过程;需要立足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需要立足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关系,在深化理解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六个坚持;理论创新;逻辑体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3—0049—07
[作者简介]高旭旭,女,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李煜涵,男,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到“六个坚持”,需要深入理解“六个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创新发展,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逻辑体系,明晰坚持与贯彻“六个坚持”的实践路径。
一、“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六个坚持”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新发展
1.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创立了新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同自己的劳动、同他人、同自然的关系的都走向了异化,并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人的异化到达历史的最大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扬弃资本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则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全社会占有资本,进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的自由与解放是其理论的最终与最高价值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视野中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占社会大多数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理论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然担负起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和建设中,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与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在不同历史时期总结出具有不同特色的理论。从最初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再到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最新表达。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多数,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坚持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至上在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然要求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并实践中落实到社会各具体领域中来。
2.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所谓的世界历史指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由于世界的生产与普遍交往,打破了先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封闭与隔离的局面,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人类整体的历史。也正是在生产力大发展与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时代,使得生产力成果的共享成为可能、使得地区危机成为世界性危机。具体而言,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世界历史时代。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消灭了生产中民族的特殊性,打破了民族与地区的封闭性,实现了民族历史时代向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世界历史时期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上的普遍交往的发展阶段,生产力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得经济的交往扩展到了世界的范围,打破了民族地域的隔离,各个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1]进而,随着不同民族之间封闭状态的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被消灭,人类历史逐渐进入世界历史时代。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单个民族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并获得了利用世界各国生产力成果的可能性。简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世界性的生产与世界性的交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事外,它们的发展必然要受世界格局与全球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世界。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政策的制定必然要有世界眼光。
胸怀天下是世界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世界观重要内容组成。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时代造就了世界性无产阶级,赋予世界性共产主义的可能性。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单个人的活动逐渐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单个的人摆脱民族性、地域性的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活动联系起来,获得了利用全球生产力成果的可能性,能够实现民族的个人向世界性个人转变,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从而能够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大工业基础上的普遍交往中的联合。同时,世界历史时代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赋予了世界性共产主义事业可能性。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必然逐渐扬弃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世界历史时代使得人类社会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必须具备世界历史眼光、具备胸怀天下的视野。同时,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不仅要从空间上予以理解,更要从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关系上来理解。按照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无产阶级唯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因此,无产阶级必须从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出发,推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必然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予以体现。 毛泽东同志立足于整个世界局势以及美国、苏联等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行动,也指导我国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果。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结论。由此指出将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具备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同时,基于对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正确认知,提出充分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身社会主义。站在全球格局的高度审视自身的定位,并制定正确的政策,是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彰显与现实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贯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国际观,本着对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于全体人类的利益,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提出“共商 共建 共享”的新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在科技发展与全球一体化更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深刻认识“世界怎么了”,落脚于“我们怎么办”,这些倡议与理念是新时代贯彻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坚持胸怀天下的有效成果。
(二)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1.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创新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何以必须自信自立。首先,自信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历史的深入考察,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进而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然充满自信。其次,自信源自伟大事业。共产主义运动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运动,这一伟大事业的推动者无产阶级理应自信,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更应该自信。再次,马克思强调理论观念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是现实的历史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无产阶级将在解放全人类的革命进程中最终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责无旁贷地将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事业的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对社会的实践改造逐步推动社会主义进程,这一历史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只能立足自身、通过自身的实践推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具体到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中,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自信、立足自身,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3]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实践干出来的。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充分领悟与贯彻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履行无产阶级这一历史主体责任,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必然选择。
2.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矛盾分析法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4]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基本规律。人类历史进程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进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解决具体历史任务、社会矛盾的进程。人类社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客观的社会要素层面与主体的社会活动层面,正是通过主体活动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历史任务与社会矛盾,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进步都是以历史主体不断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方式而实现。历史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历史任务,人类历史由此发展。而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历史任务又以具体的社会矛盾这一方式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而问题则是矛盾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是一个人们不断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过程。奔着问题去就是奔着矛盾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分析法。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发展、党的各项政策、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必须从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出发。
3.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辩证发展观的实践运用。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历史就是一个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进程。每一个新生事物从来不会凭空出现,它必然是孕育在旧事物的胎胞之中不断发育,逐步克服旧事物的弊端,并最终从旧的胎胞中成熟,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同样如此,新的理论必然自然是为了回答时代的新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论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在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先前理论的精髓、克服先前理论的不足而来。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时代性与历史局限性,必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如此。马克思在世之时就对自己的理论坚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即,在坚持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守正创新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辩证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创新发展必然路径。不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更会带来颠覆性的灾难。但是,固守马克思主义文本,不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仅会使得马克思主义僵化,同时也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当年,针对俄国部分思想家将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套用指导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这一状况,马克思也曾明确反对:“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坚持马克思的辩证发展观,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然坚持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