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
作者: 高春雷 王晓航 程雅馨 汪鑫鑫
[摘要]本文利用2022年北京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及其服务阵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与作用发挥情况。结果显示,在对现有服务阵地的需求评价方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表现出认知度较弱、服务内容了解程度不够、具有加入工会组织意愿但途径知晓较弱等问题;在对现有服务阵地的供给方面,存在阵地位置搜寻存在难度、标识辨识度还需改善、服务具有抵达障碍、管理效率需要优化、机制创新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分别从提高可寻性、不断深化维护职能、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和实施健康助推计划等五个方面提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服务阵地;质量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3—0056—10
[作者简介]高春雷,女,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王晓航,女,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民主管理;程雅馨,女,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汪鑫鑫,男,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编辑,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工会理论、期刊出版。
共享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存在的问题与共享经济的繁荣发展构成了一对不可忽视的矛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庞大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在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在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中,工会组织如何通过各种类型服务阵地建设,解决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问题,实现“服务更进一步”?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目前,新就业形态在新经济的背景下发展势头正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工会一直在助推的户外劳动者服务阵地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基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其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劳动者,需要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如何将服务阵地的供给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有效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一、引言
职工服务阵地是工会组织传递党和政府对工人阶级关心关怀的重要阵地,是工会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载体,建设好职工服务阵地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要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将职工服务阵地打造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并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和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杨忠林,2022)[1]。吴涛(2019)指出,基层工会职工服务阵地是倾听职工呼声、了解职工诉求的前沿阵地,是服务职工的重要窗口,是组织职工开展活动的主要平台,是传递党和政府温暖关怀的重要渠道;各级工会通过职工服务阵地面向辖区内全体职工开展工作,基于该载体和平台提供工会组建、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服务[2]。基层工会职工服务阵地的建设和运行,事关工会的职责、使命和形象,对吸引和凝聚职工群众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2021年8月北京市基层工会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和作用发挥调研报告,基层工会职工服务阵地主要包括街道乡镇园区工会服务站、基层单位职工之家(小家)、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暖心驿站等类型。近年来,北京市各级工会组织始终将工会职工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拓展服务对象,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其中比较典型的群体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具体表现在,除2021年以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的一批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之外,原有基层工会职工服务阵地中的工会服务站、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暖心驿站、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类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本文将北京市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开放的工会服务站、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暖心驿站等阵地界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和推进研究工作。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在研究工作推进和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问卷调研和田野调查三种方法,其中前两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第三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服务阵地。
(一)深度访谈
为了有效把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和动态,为问卷调查奠定良好基础,课题组于2022年6月至7月组织了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群体座谈。在座谈中初步发现,因生产工具的不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呈现明显的特征差异。例如,网约车司机群体因其生产工具为机动车辆,进而具有较强的停泊需求,而外卖员和快递员的生产工具为体积相对较小的电动三轮车或者两轮车,因此停泊需求相对较容易满足。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若要实现更加有效服务到不同类型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必须考虑和分析这些问题。基于此,课题组根据生产工具的不同,在网约车司机群体与其他类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样本分配中按照1∶1的原则进行问卷的发放。
(二)问卷调查
2022年8月至10月,课题组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北京地区网约车司机(包括网约客车司机和网约货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典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进行了工作生活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个人基本特征、就业状况、劳动保障情况三个维度共计22个问题。截至2022年10月10日,共计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0份,有效回收率100%。网约客车司机、网约货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其他等5种类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际样本量占比为21∶30∶27∶12∶10,整体结构与调研计划基本一致,符合调查需要。其中,在性别方面,男性448人、占比43.92%,女性572人、占比56.08%;在年龄方面,样本中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50岁,30岁及以下占比20.49%,30岁以上、45岁以下占比59.71%,45岁以上占比19.8%。可以看出,样本结构比较合理,研究可信度较高。
(三)田野调查
课题组于2022年3月至9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调研了75家服务阵地,共辐射14区,包括2021年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或暖心驿站26家、普通公共区域职工之家32家,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6家、北京市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5家、其他对外开放的服务站6家。
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特征分析
(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个人特征分析
1.绝大多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在受教育水平方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往往没有学历准入门槛,参与群体遍布各个学历层次,这也体现出网络平台劳动不受学历和阶层限制的灵活特性。绝大多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北京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拥有大专(高职)及以下学历的群体占比高达77.75%;受教育水平集中在中等教育的高中(中专、中职)层次,占比范围主要在25%—35%,其中,以机动车辆作为生产工具的网约车司机群体呈现最高水平,网约客车司机和网约货车司机的高中(中专、中职)学历占比分别为35.35%和35.41%。将本科及以上学历界定为高学历,根据不同职业进一步分析,并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的2022年北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高学历分布图。由图1可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高学历占比超过五分之一,按照职业的不同,高学历占比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网约客车司机群体的高学历占比最低,与总体水平相比,相差将近6个百分点;另外4种职业类型群体的高学历占比均高于总体水平。由此可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不乏一些高学历群体的聚集。2021年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该结论。
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因区域差异呈现不同户籍特征。北京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呈现出本地人口占多数、城镇人口为主要来源的区域和户籍特征。北京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本地人口占多数,达57.84%;城镇人口是其主要来源,占比为51.37%。根据区域的不同,对户籍状态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因区域差异呈现不同户籍特征。具体而言,来源于北京本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将近60%为农业户口;与之相反,来源于外省市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中,有66.28%拥有城镇户口。伴随着2016年网约车新政的相继实施,不同城市对于司机户籍的规定也略有不同,北京地区对户籍的限制比较严格,外来人口较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户籍限制对北京网约车司机供给的冲击力度也会比较大。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可知,60.93%的网约客车司机拥有本地户口。
3.已婚劳动力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主要来源。北京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呈现出以已婚劳动力为主要来源的特征,已婚占比高达76.57%。与未婚状态相比,已婚劳动力往往面临“养家糊口”的生活责任和压力,一方面,需要更多承担着顾家责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之中;另一方面,需要增加经济收入,负担家庭消费开支。新就业形态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灵活的新型就业模式大大降低了就业门槛,丰富开放的平台资源大大提高了劳动者就业能力。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为已婚劳动力群体,特别是就业能力较差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快速就业、提高其在岗可能性创造了重要途径。外卖员和网约货车司机两个职业中,已婚占比都超过了80%,属于已婚劳动力特别集中的职业领域。
4.网约货车司机群体健康问题突出。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对于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北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健康状态较好,其中“健康状况良好”的样本占比为50.98%,如果将答案选择“一般健康”的样本也并入其中进行合计,该比重超过70%。按照职业进行分组统计发现,网约货车司机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健康状况较差”的网约货车司机占比最高,达28.85%;“健康状况良好”的网约货车司机占比最低,是5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职业中唯一一个占比不过半的职业。该结论与北京市交通运输工会2022年关于北京货车司机的课题结论相呼应,其调研结果显示,60.82%的网约货车司机因为长期开车,生活不规律,患有胃病、颈椎病、高血压等职业病;而表示没有出现上述健康问题的网约货车司机中有25%是自述健康状态,并未参加体检;大约三分之一的网约货车司机未参加体检,健康保障水平较差;41.24%的网约货车司机往往是自费进行体检。由此可知,网约货车司机的健康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就业状况分析
1.不同职业群体收入差距明显但均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有效收集相关信息,课题组对不同职业类别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结果发现,不同职业类别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收入差距明显。在个人收入方面,相较其他职业,网约客车司机的月均总收入较高。访谈的6位网约客车司机均表示,一般情况下,其月净收入保持在一万元以上,日接单收入保持在600—800元,每天订单量保持在20—30单;然而,疫情期间则较为困难,日结单收入很少超过200元;在北京的消费比较稳定,除了车辆相关费用,主要是租房或者住房费用。收入水平次于网约客车司机的是外卖员和快递员两类职业群体,其月收入基本可以保持在8000—10000元。对于网约货车司机群体而言,其月净收入主要保持在5000—10000元。“其实跟打工的差不多,也就是四五千,五六千块钱”“前几年也差不多,其实都这样,只不过就自由点……”。访谈中,网约货车司机表示,现在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下,每月纯收入跟打工所得差不多,平均保持在5000—10000元。被访谈者均表示,整体上其家庭总收入能覆盖其家庭总支出,其平台从业所得收入可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可见,绝大多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平台取得的收入成为支撑其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支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就业稳定和增强家庭生活保障的作用。其中,有外地户籍专职网约车司机明确表示,其收入远高于户籍所在地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其家庭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