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陈法杰 管仲 王宁 田子龙

[摘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助推新疆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和重要突破口。文章首先阐述了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重点剖析了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旅融合资金要素供给不足,融资渠道较狭窄;文旅融合发展区域不均衡,地州间联动效应不显著;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精品供给较匮乏;文旅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待全面提升;文旅融合理念落后,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等。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应创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即: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拓宽文旅产业投融资渠道;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充分发掘特色文旅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树立统筹发展理念,不断促进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3—0066—08

[作者简介]陈法杰,男,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营销管理;管仲,男,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编审,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学术期刊出版;王宁,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营销管理;田子龙,男,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营销管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文化事业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已成为新时代的焦点话题。2018年,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决策,为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为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国家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1]、《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3〕36号)[2]等重要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明确方向。近年来,得益于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民族地区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新时代旅游者的消费热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3]。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民族地区,如何促进新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旅游兴疆”战略与“文化润疆”工程亟需解决的重要战略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质量发展为研究背景,以新疆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深入剖析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升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这对促进新疆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打造新疆旅游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与推动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新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文化资源丰富,颇具地域特色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域幅员辽阔,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目前共有48个民族,其中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众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汇聚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具体而言,在传统节日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哈萨克族的“那吾鲁孜”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在服饰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服装和饰品色彩十分鲜艳,华丽精致且种类较多,如维吾尔族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萨克族的猫头鹰羽花帽、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彩色连衣裙、色彩艳丽或者洁白的头巾等;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各民族也有独特的民歌,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新疆花儿、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等。可以说,新疆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一面。除此之外,从汉代开始,新疆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不仅为新疆带来了商品的交流,还有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得新疆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荟萃地。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从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群落,如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到充满传奇色彩的楼兰古国,都彰显着新疆的辉煌历史文化。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新疆还有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和发展,为新疆的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此外,新疆还具有独特的美食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文化资源,彰显了新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总的来说,新疆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民族艺术品、民族文学等民族文化资源,还有把荒漠变绿洲的军垦文化、绿洲文化等文化资源[4]。总而言之,新疆是中国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进而促使新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资源大区[5]。

(二)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旅游景区建设成效显著

新疆旅游资源类型种类繁多,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划分,在中国旅游资源六大类68种基本旅游资源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其中的56种类型,占80%以上,是中国旅游资源类型最全、开发潜力最大的省区。新疆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水文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景观。截至2022年末,新疆已经建立了7个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5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五位。此外,新疆 “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也造就了新疆许多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特殊景观,不仅拥有沙漠、湖泊、草原、冰川等多种的自然景观,还有多种多样的人文历史景观,包括古城、古镇、烽燧、石窟等,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禀赋。依托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新疆旅游景区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17个AAAAA级旅游景区(排名中国第三)、143个AAAA级旅游景区、1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那拉提旅游度假区)等。总而言之,新疆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为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筑牢融合根基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新疆的文化产业也发展迅速,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要素水平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截至2022年底,新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5000余人,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至110个,博物馆数量增加至78个,艺术表演团体增加至126个,文化馆117个等。其次,文化企业数量逐渐增加。据新疆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新疆有7896家文化企业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其中包含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数量是256家;除此之外,新疆还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组织评定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7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5家。最后,新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据相关资料统计,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6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00亿元,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与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禀赋,推动了新疆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产业要素水平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截至2022年底,新疆星级饭店数达到386家,旅行社总数达到836家,8000多家农家乐,5600多家旅游民宿,旅游业从业人数达到47000余人。其次,新疆旅游企业数量得到较大规模的增加。截至2023年6月,全疆注册旅游企业22621家。最后,新疆接待游客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19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达2.13亿人次,较2018年增加了0.63亿人次,同比增长41.96%;而2023年1月至10月新疆接待游客超2.4亿人次,同比增长101.38%,超过2019年全年游客接待量。与此同时,旅游收入也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综上所述,新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要素、企业数量和产业绩效(如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为新疆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新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融合资金要素供给不足,融资渠道较狭窄

长期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2023年生产总值总量仅为1.9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23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省份,导致

对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撑能力较为薄弱,造成新疆文旅产业融合进程中不断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视角来看,2017年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为164.09亿元,2018年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为91.70亿元(降幅45.5%),2019年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为136.96亿元(升幅43.8%),2020年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为148.37亿元(升幅13.3%)。由此可见,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不稳定,存在较大的起伏波动。通过查阅相关数据,与旅游产业联系密切的新疆住宿与餐饮业固定资产也存在同样的投资规模不稳定的状况。总之,新疆文体娱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宿与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对本就资金支持薄弱的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缺口问题。从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资主体来看,一方面,新疆文旅产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达到75%左右的比例,而民营资本的构成比例只有25%左右,这种相对单一的投资主体,导致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不利于优质文旅资源的高效开发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新疆文旅产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存在较多的制度因素瓶颈,对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个体资本等非国有资本的吸纳能力不足,导致新疆文旅产业的融资渠道体系较为狭窄,促使很多颇具特色与广阔市场前景的文旅产业项目建设进程缓慢、延期竣工等,甚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进一步延缓了新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进程。此外,受制于政策差异和行政干预,新疆民营中小文旅企业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头部文旅企业、大型文旅企业、国有文旅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中小文旅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总体来看,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要素供给匮乏,投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突出,亟需在资金要素供给质量和投融资机制方面进行优化。

(二)文旅融合发展区域不均衡,地州间联动效应不显著

根据从文化产业要素(艺术表演团体数量、文化馆和文化站数量等11个指标)和文化产业绩效(文化产业增加值等4个指标)构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20年新疆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14地州的均值)是0.27,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的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分别是0.80、0.44和0.35,居于新疆的前3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分别是0.14和0.13,居于新疆的后2位。根据从旅游产业要素(A 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等9个指标)和文化产业绩效(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等6个指标)构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20年新疆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14地州的均值)是0.14,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分别是0.44、0.28和0.22,居于新疆的前3位;克拉玛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分别是0.04和0.02,居于新疆的后2位。从新疆各地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各地州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空间差异性尤其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较明显。此外,根据测度的新疆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2020年乌鲁木齐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为0.77,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在全疆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为0.24,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处于各地州的末位;这也表明,新疆各地州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融合发展进程中也同样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最后,新疆各地州的文旅产业发展各自为战,文旅产业集群程度较低,融合发展模式雷同现象较为严峻,存在较多的大型文旅项目重复建设;同时,新疆各地州在“文旅资源协同开发、文化旅游圈共建、文旅融合精品路线共创”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沟通协调与资源共享互补机制,难以形成“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文旅产业链,区域间的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弱,联动效应不显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亟需新疆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进行优化调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