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 王琳琳 肖楠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人民性是其鲜明底色和基本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具有其内在生成逻辑,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立足于新的文化使命和文化需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成效由谁评判的核心问题。这一思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020—07

[作者简介]王琳琳,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肖楠,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L19CKS00)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更加自觉地将这一重要思想运用和贯彻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对于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理论成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成果,其蕴含的人民属性,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并在新的文化使命和人民新的文化需求中应运而生。

(一)理论溯源: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是在谋求全人类解放、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更是人民的理论。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是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最新理论成果。

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有所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困难挑战,对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即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立时代之潮、发时代之先声,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共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深刻阐明了人不是单个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人民群众可以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是文化建设的源泉。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4]由此可知,离开人的活动,文化实践的推进和文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创造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文化和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代表着文化前进的方向。此外,他还多次致信文艺工作者要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要坚守人民立场,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经验和力量,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用广大人民的智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鲜活力。

最后,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旨在提升人之素质、充盈人之精神、推动人之发展、实现人之自由。因此,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推动人本质力量全部展现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文化手段打破人的异化,逐步实现头脑和思想的解放,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四个强调”,其中就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一重大论断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意蕴,实质就是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更加凸显出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彰显,精神面貌更加昂扬。

(二)文化基因: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精神营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基因。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政治为民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首先体现在政治为民。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于夏商周之际。早有《五子之歌》中述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指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宁。儒家则有孔子的“仁者爱人”以及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从汉初黄老之学的与民休息,到贾谊的“王者以民为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将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幸福安乐作为国家兴衰成败的标志。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统治者将民本思想一以贯之,如“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民之事则君之事”等。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正如他在2022年新年贺词所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6],一字一句地宣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始终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置于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围绕服务人民的核心要求,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用革命文化激励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真正将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升华了经济富民的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另一体现是经济富民。民富国强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就深刻认识到,民安民富才是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如孔子曾言“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其核心宗旨是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利益。《管子·治国》又直接指出治国必先富民的思想,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上关于富民的观点论述,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升华了中国古代的富民思想,从较为单一的经济富民思想扩展到经济、文化共同富民的多元发展中。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中国文化正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交往,文化资源也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并逐步迈向产业化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随之提升,文化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中国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的贸易往来,实现了与沿线国家文化产品的互利共赢,实现了文化资源与群众增收的双向互动。此外,还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此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这一系列文化富民举措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传承发展的有力印证,实现了对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时代转化。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了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追求天下大同。中国古代也不乏“天下大同”以及“兼济天下”等众多倡导为人民塑造一种和平、安定社会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全球视野,在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进步,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造更多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7]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各文明间交流互鉴,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天下情怀。这些都极大地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追求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世界情怀。

(三)现实关照:立足于新的文化使命和人民新的文化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深刻洞察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回应新时代文化使命过程中、在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中应运而生的伟大理论,并成为党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文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就秉持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将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文化使命。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发展,党的文化使命不断更新,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以文化民、以文育民、以文惠民的初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这一重大命题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为人民,二是文化靠人民。“为人民”即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靠人民”则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艺工作者更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挖掘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中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我国仍存在着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事业要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以及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以解决文化供求两端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民生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社会上诸多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民对文化产品满意度较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出更多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核心要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