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意蕴和实践价值
作者: 郭呈才 蔡澳宁[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物质文化基础;有利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思想长城。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027—08
[作者简介]郭呈才,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蔡澳宁,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TJDJ16-001)、南开大学“第三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项目编号:ZSJSCNK3-240)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中央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全局,首次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提炼了党的百年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文化工作举旗定向,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2]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科学指引,又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迪。理论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等创新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战略部署总是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紧密联系,强调以文化建设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均取得丰富成果,但鲜有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作用。本文重点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关联、价值意蕴及实践价值,以期更好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科学理论体系,扎根于伟大实践,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从价值目标和历史进程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民族工作与文化工作相辅相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活水源泉。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引。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明了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历史合力作用、文化的本质特性等文化领域的重要命题,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文化建设的价值作用,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主义教育。”[4]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明形态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至于文化,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指导政治、经济;它反映军事,又指导军事”。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的“双百”方针,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7]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8]作为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随后江泽民指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9],胡锦涛提出“和谐”的文化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内的一系列创新论断。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发展提供实践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虽是近些年提出的,但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努力的实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以“中华民族”开篇,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正式文件中,“中华民族”则作为国内各民族一体化的整体性概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从未停止,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个基本任务出发,越来越注重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党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主要为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政治文化领域的民族认同。党中央投入大量资源,改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抢救濒危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发展。各族人民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创作爱国主义艺术作品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一步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深刻命题。基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实践进一步发展,在丰富民族工作理论的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建设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完善和发展。总的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际上是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二者在这一良性互动中相辅相成,共促共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创新理论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分别从不同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具体的目标,具体到文化建设方面的任务则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11]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科学性、系统性、人民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从其理论特质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体现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阐释了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内涵和精髓要义、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涵盖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精神力量、宏伟目标和实践途径的深邃思考。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2]7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团结进步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具象化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涵盖了民族生存发展的整体性指向和目标愿景,同时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承载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因此,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各族群众共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共同性、增强一体性、深化融合性,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两者的创立初心和价值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提供了凝聚力,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大一统历史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和谐相处之道和中华文化认同之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凝练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指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方向。第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将连续性放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首位,并指出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1]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曾经璀璨一时,但最终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因此,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人民有共同的文明归属和文脉根源,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缔造了灿烂文明,创造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虽然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共同认可的文化传统和情感、价值观念,如国家一统、家国情怀、天下大同等文明理念,这些都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根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所彰显的历史必然。第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我国地域广阔,拥有56个民族,形成了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为文明的创新进取提供了内生动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13]285,各民族文化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融入了不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周易·杂卦》有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14]在创新性的驱动下,各族人民守正创新,顺时顺势,形成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挑战的无畏品格。在文明碰撞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革故鼎新,积极进取,创造出璀璨丰富的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也需要各族人民坚持守正创新、积极进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第三,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胜信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1]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历来传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为后世一统格局奠定了政治基础。随着王朝更迭,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体系日趋完善,逐渐产生“协和万邦”“兼容并包”等价值观念,以此推动各族人民生发出国家一统的情感归属,在民族交往中深化民族友谊和民族团结的共识,这种对情感归属和大一统的历史共识激发了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追求与向往。第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开放胸怀。[15]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在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中,逐渐吸收了外来的宗教文化思想。除了他国文化的传入,我国也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是兼容并包的,在接纳并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因此,中华文明固有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同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优秀文化。第五,中华民族突出的和平性指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和谐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即“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16]在中华文化中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国家交往之道。这些价值观念是和平性的内在体现,中华文明中的“和而不同”彰显了在文明冲突时中华民族对和平的选择。因此,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指引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时走和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