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谋划情境、基本特质与核心范畴
作者: 张伟军 蒋锐 刘雄旺[摘要]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擘画和全面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图景与行动方略。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复合情境中谋划并受到多重因素的规定。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面性、根本性、人民性、主体性、文明性的特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型改革与创新型改革统筹联动、回应型改革与引领型改革统筹联动、结构型改革与功能型改革统筹联动、治理型改革与发展型改革统筹联动、纵向型改革与横向型改革统筹联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扩大开放统筹联动。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谋划情境;基本特质;核心范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035—12
[作者简介]张伟军,男,法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新疆警察学院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蒋锐,男,政治学博士,山东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刘雄旺,男,法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统一战线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016)、新疆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24BMZ093)、新疆兰州交通大学文科提升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RW24B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国家议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系统前瞻部署,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又一重要路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人民需要和未来追求的国家现代化道路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确立和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互为价值目标和理性工具。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远大前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法和主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内外部的挑战,实现了历史性和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1]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党和国家各方面、各领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和全面性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新境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上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属性和实践要求,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题目、新要求和新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辩证统一。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谋划、核心要义和推进路径,都要紧扣和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大前提。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落地,延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精神和改革目标[2],基本目标是破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则等方面的障碍和藩篱,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目标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和严密制度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紧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因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措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环节,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施,在横向上全面改革,在纵向上要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性成长和现代性重塑,是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变革。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核心是提供变革的持续动力,要着力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活力和生产力是推进社会变革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谋划情境、基本特质、核心范畴作整体性的理论探索,试图厘清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谋划情境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时代改革形态。经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构,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新内涵。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内外环境、面临的挑战任务和设定的目标和党的二十大之前不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往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有继承关系,更多的是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态。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外环境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场,首要任务是解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的内部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直接的表面的容易的见效快的改革基本已经完成,剩下需要推进的都是制度结构层面的深层次的和困难挑战大的改革。与前期改革相比较,社会和公众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都更为严格,由于在改革中不断获得红利,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和公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也更为强烈。从改革的后果看,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由于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制度体系改革,试错空间更为窄小,由于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改革策略与改革实施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与以往改革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环境不同,新时代新征程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放缓,改革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不同以往,更多的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体制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的直接关系需要进行重构,通过理论阐释和宣传,让社会和公众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参与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高度融入全球体系,中国的改革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的改革离不开世界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将世界政治经济变量作为谋划中国改革的重要参数。人类发展的历史,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社会民众的努力奋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同时也得益于相对较为和平和友好的外部国际环境。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国际环境与过往比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国际政治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科技教育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在多极化演变的世界格局中,成为影响和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一极。正因如此,以美国等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极大的防范心理和警惕意识,部分美西方的政治人物甚至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敌意,经过美国和西方一些人的渲染、歪曲和扩大,在近年来形成了一股围堵打压中国发展的新浪潮,对中国在国际贸易、高科技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通过构建小院高墙进行围堵打压,其目的是遏制和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自然是内因,但是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坚持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要灵活处理外部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动塑造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髓和工作作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精髓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反映客观。同时,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高度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对改革经验的不断总结,探索前进的道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降低改革的试错成本。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3]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总结改革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海南建省三十周年、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经验进行了总结凝练。从改革理论的视角看,改革谋划者的领导能力、中国制度的韧性和容量、社会自由度的提升、群众的创造奋斗精神等,是中国改革成功推进的基本经验。从改革的实践看,改革时机与切入点的选择、改革策略的选择、改革程序与目的的设置、增量改革、基层改革、双轨制改革、试点改革等都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要认真对待既往改革成功的经验,吸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及其教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预期目标。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准则,是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4]新时代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需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反映人民意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向往,推进物质、制度和文化的现代化,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进程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制度体制,需要作出改革,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盯人民群众反映突出、强烈需要解决的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结合起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智慧。国家如何发展、社会如何治理、经济如何提升、民生如何改善,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要问题的答案来源。中国改革以来众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工作实践、科学研究实践乃至日常生活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重视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广开言路,广建渠道,广搭平台,让人民群众智慧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方案。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扩大人民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者,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扩大人民的有序参与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评议权。相较于政府部门,普通群众更知道哪些需要改革,哪些应该改革,应该怎么改革。要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从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的参与、改革监督等改革全过程保障人民的参与,要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重大改革事项要由人大会议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提升改革的民主性和权威性。要发挥各级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功能,通过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对重要改革事项、改革方案等进行协商。要畅通人民参与改革的各类制度渠道,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对改革的讨论。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提升民生水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在看到既有成绩的同时,要正视中国民主领域的突出问题,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医疗、教育、卫生人均保障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青年群体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民营企业经营困境得不到切实帮助,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自然灾害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不强,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一般公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制度上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减少和解决民生困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