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七十年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作者: 白燕

兵团七十年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0

[摘要]兵团七十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开发建设新疆的光荣历史,也是一部在戈壁荒原上建设美丽城镇的奋斗历史。兵团城镇化经历了曲折前进、艰辛探索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兵团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兵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重要经验。

[关键词]兵团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112—08

[作者简介]白燕,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兵团七十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开发建设新疆的光荣历史,也是一部在戈壁荒原上建设美丽城镇的奋斗历史。“戈壁变良田、荒原建新城”正是兵团人白手起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真实写照。

一、发展历程

兵团城镇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要塞布防,至今城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城镇奠基初建——雏形形成期(1950—1966年)

1950年,部队进驻各垦荒点开展大生产运动,带动了师团驻地居民点的建设。1952年,王震提出“安家立业、建设新疆”的号召,并制订军垦新城建设规划。尤其在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建设大规模国营农场的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建设。因国营农场相对独立、远离地方县市,随着开垦土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垦区内部功能的扩展与完善,如文教卫生、生产管理、生活服务、后勤供给等,自然带动了垦区的农工商、公共服务业等相对集中的发展,就形成了团场城镇的雏形。六十年代,兵团进入大发展时期,也被称为兵团的“第一次辉煌”。工农商业的协调发展,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但因当时资金短缺,处于积累时期,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不足,主要以集市小镇为基本形态,呈现出农村群落的经济社会特征,且以自然形成为主。当然也有特例,农八师师部所在地——石河子、农七师师部所在地——奎屯50年代初就开始按照城市进行规划,至1964年,石河子已成为拥有8万人口的军垦新城。

(二)城镇发展重创——建设停滞期(1966—1981年)

这一时期,兵团事业连续两次遭受重创。十年浩劫,尤其是1966—1969年的“文革高潮”时期,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工厂停产、农田荒废,正在建设的项目下马,兵团亏损严重。受此因素的影响,1975年12月,兵团撤销解散,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农垦总局管理。这期间,兵团城镇建设几乎停滞,集聚功能不断衰减,人口不断流失。仅有石河子成为例外,1976 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石河子地区和石河子市的批复》,批准石河子建市。石河子地区和石河子市的建立,增强了行政权和管辖权,使以“八一”打头的19家大企业未被划走,得以保全。

(三)城镇建设重启——恢复发展期(1982—2000年)

1981年12月,兵团恢复建制,又恰逢改革开放,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1990年3月,国务院对兵团实行计划单列1,拥有了行政职能,师团党政军群、公检法司等行政管理机构也不断完善,为城镇建设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1997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该文件帮助兵团解决了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化进程。尤其是提出了积极创造条件,参照石河子的管理方式,在兵团农一师、农三师、农六师、农十师的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和北屯设立自治区直辖市。1999年,石河子北泉镇挂牌建镇,成为兵团唯一的建制镇。以上几件大事,吹响了兵团城镇化建设的号角,也成为兵团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拐点。同时,改革后除了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之外,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兵团自给型、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商品型、外向型、综合型经济转变,经济的多元化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活力。1991年4月,兵团基建局发出开展农牧团场规划工作的通知,各师局、团场相继成立了团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连队居民点建设领导小组。到1995年,大部分师局和团场已完成此项规划,制定了团场小城镇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道路规划图,大大加快了团场城镇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四)城镇化全面推进——加快发展期(2001—2012年)

新世纪,兵团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2001年,兵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为加快团场城镇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在58个边境团场启动“金边工程”建设,投入危旧房改造、公路、学校(医院)设备改造、饮用水安全设施建设。2003年,由国家投资6.5亿元、兵团配套2.1亿元用于38个重点团场城镇道路、给水、排水和集中供热等四方面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启动了加快南疆31个团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较大程度上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了城镇面貌,使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同一时期,兵团积极推动设市建镇工作。2004年1月,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3个新建市挂牌成立。2009年,兵团出台了《关于加快石河子等四个城市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城市发展与中心带动作用发挥。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支持兵团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大对兵团城镇化的支持力度。这一时期,兵团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8.5%提高到2012年的58%。

(五)城镇化量与质同步提升——跨越发展期(2012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兵团城镇化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兵团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兵团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城镇化行动计划》(2012—2014)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2012年以来,依托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农村安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资金,兵团200余万职工群众迁入新居,兵团城市和团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亮点最多、变化最大、影响带动面最广、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大的工作。这一时期,先后有铁门关、双河、可克达拉、昆玉、胡杨河等7座城市和64个建制镇挂牌成立,实现了设市建镇的历史性突破。

二、主要成就

七十年来,兵团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

(一)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54年兵团人口17.55万人,至1971年就已突破到200万,2022年人口达到360万人。城镇人口集聚效应是兵团人口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1976年,石河子市挂牌成立,兵团城镇化率为24.4%;至2022年,兵团12座城市人口规模已达205.67万人,城镇化率为59.4%,提高了35个百分点。如果将所有居住在团场小城镇的人口都算为城镇人口,兵团城镇化率更高,超过80%以上。1这主要因为:2012年,兵团开始从城市、师部城区、团场、中心连队多层面、全方位强力推动兵团城镇化进程,实行城镇人口“三集中”政策思路2,推进了连队人口向城市、团场城镇转移,加速了人口向城镇的集聚。石河子市是兵团的龙头城市。1960年,人口达到10万规模;1976年石河子建市时,人口为43万人;2022年,达到56.81万人口,是人口集聚度最高的城市。

(二)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兵团城镇化发展历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城镇体系与布局的过程。兵团分散不连片、嵌入式地分布在新疆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决定了兵团城镇体系异于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十二五”期间,兵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构建以“兵团城市、兵地共建城区、垦区中心城镇(拟建市)、一般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节点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对兵团建市的支持力度。随着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九师白杨市的相继挂牌,兵团已拥有12座城市。按照兵团党委提出“师建城市”的规划目标,垦区中心城镇基本完成了建市任务。兵团建制镇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至2023年底,建制镇数量已增至65个,占兵团团场总数的43.6%。尤其是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市域外团场建镇实现突破,达到34个,占建制镇总数的52.3%。目前,兵团已形成融入新疆“一圈一带一群”城镇总体布局的以师市为中心、团镇为依托的“一环两带”3兵团特色城镇体系。

(三)城市发展动能增强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支撑能力和发展动能逐步增强。2022年,兵团城市新增52家高新技术企业,兵团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到22个,入驻企业超过1.32万家。三次产业结构为21.2∶39.8∶39.0,二三产业占兵团经济比重接近80%,二三产业成为兵团经济的主导产业。表1显示,2004年,4座城市4占兵团经济比重29.6%,2022年,11座城市5占兵团经济比重54.7%,城市经济对兵团经济贡献不断增大。表2显示,城市经济对垦区经济贡献也在不断增强。除因胡杨河、白杨市建市晚,对第七师、第九师经济拉动较小外,其他各市对师的贡献均超过45%。

表1 2004—2022年城市经济占兵团经济比重

单位:%

[ 2004 2005 2010 2015 2019 2021 2022 城市经济占兵团经济比重 29.6 29.8 34.3 40.7 47.4 48.8 54.7 ]

资料来源:2005—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从全兵团范围看,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明显。石河子市的经济总量占北疆兵团城市比重的41.5%,第八师经济总量也占北疆师比重达32.9%,已形成以石河子为中心的北疆兵团城镇带。阿拉尔市的经济规模占南疆兵团城市比重的49.5%,第一师经济总量占南疆师比重达46.1%,阿拉尔市在环塔里木盆地中心功能增强。这充分表明“北石南阿”的南北疆兵团中心城市的格局已形成。

表2 2022年兵团城市经济占全师经济比重[ 师市 全师GDP(亿元) 城市GDP(亿元) 城市占全师比重(%)

南疆 第一师阿拉尔市 380.9 380.9 100.0 第二师铁门关市 171.1 121.3 70.9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235.2 229.2 97.4 第十四师昆玉市 38.4 38.4 100.0

北疆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221.3 101.6 45.9 第五师双河市 93.3 69.4 74.4 第六师五家渠市 426.3 257.5 60.4 第七师胡杨河市 260.6 76.5 29.4 第八师石河子市 831.5 476.3 57.3 第九师白杨市 67.8 17.3 25.5 第十师北屯市 75.8 53.2 70.2 第十三师新星市 170.4 95.5 56.0 ]

资料来源: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四)城镇品质全面提升

依托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市政设施改造、城市更新行动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民服务设施逐步健全,职工群众享受城镇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是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300多万兵团职工群众迁入城镇、住进楼房。城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均已超过98%,城市、团场城镇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连队已实现4G、光纤网络全通达。二是城镇便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商业综合体、商业精品街、商业文化功能区建成落地,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街区、商圈。三是公共服务短板逐步补齐。建成兵师团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兵师两级可网办率达98.33%,最多跑一次率达99.18%。加强城镇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经费补助、义务教育办学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等民生实事,促进了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兵地、异地社会保障互联互通。依托援疆优势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医共(联)体发展,落实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制度,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四是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启用城市监控智能分析、智慧路灯监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城管、数字服务已深度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石河子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阿拉尔”“数字五家渠”、北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平安、城市“一卡通”、公交智能化系统等应用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