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七十年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作者: 罗昀成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兵团文化建设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能够为充分发挥兵团维稳戍边特殊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七十年来兵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文化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兵团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兵团七十年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切实履行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兵团精神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兵团文化建设。
[关键词]兵团;文化建设;成就;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120—09
[作者简介]罗昀成,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讲师,研究专长:兵团历史与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兵团文化建设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能够为充分发挥兵团维稳戍边特殊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七十年来兵团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兵团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兵团七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七十年来,兵团紧紧围绕“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目标,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积极进行各项文化建设,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及文博、广电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文艺成果不断涌现,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能力不断提升
1.文化发展政策和措施日臻完善。兵团先后制发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兵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中国屯垦旅游新疆兵团区域专项规划(2014—2030)》《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兵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旅游发展指引》《兵团“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2022年深化兵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学科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学科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流程(试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文物)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支持兵团旅行社引客入兵团奖补暂行办法解读说明(2022年第1号)》《兵团文化人才培育工程规划(2021—2030)》等政策和措施,高屋建瓴从宏观上对兵团文化事业进行了总体布局和规划。
2.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兵团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兵团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坚持将师市、团场、连队的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惠民工程,一批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兵、师、团、连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团场(镇)、连队和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53个”1,兵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连队文化站)均已具备书刊阅览、视频娱乐、文艺排练、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科普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三室”(辅导培训室、图书阅览室或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电子阅览室)、“一厅”(集群众体育活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一场”(室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两栏”(公开栏、宣传栏)等设施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2,基本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公开发行各级各类报纸、杂志38个种类,全年发行总份数8235.4101(万份),各级图书馆共藏书250332.6千册,42020年兵团建成图书馆联盟,兵、师两级数字图书馆顺利完成互联互通项目数据迁移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共建共享的特色文献资源检索界面,检索图书文献更加方便快捷,读者无需登录多个图书馆检索网站,即可实现区域内跨图书馆借书还书。5这些文化设施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改善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3.文物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首先,兵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兵团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经有关部门组织普查队,陆续开展了全面普查、整理、归档与申报工作。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2008—2009年,先后公布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4项,5项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上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出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规范非遗保护方式、提高非遗治理水平,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保护深入人心,通过建立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等加强非遗传承发展。其次,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2008年,兵团首次文物普查工作启动。201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了第一、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方及区域。2021年,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通知》(文物革函〔2020〕395号)要求,对兵团范围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了核定,向社会公布兵团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馆藏文物10078件(套)。1“2019年—2021年,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954万元,在10个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师团,实施16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2022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439.73万元,实施玉尔滚军垦旧址安防工程、军垦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等11个文保项目。32024年,公布兵团第三批文物保护名单,且兵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为下一步田野普查工作夯实了基础。再次,文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兵团精神展陈馆、屯垦博物馆建设列入国家文化润疆规划纲要,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兵团共建成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团史室)81座,其中16家博物馆(纪念馆)被列入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4博物馆服务效能和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周恩来纪念馆、五家渠市博物馆、三五九旅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于2009年底正式开始二次改建工作、2021年经过一年多的改陈升级再次向公众开放、2022年该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入围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获得中国文博展览的最高奖项、2023年3月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全息投影、3D建模等技术、VR等在一些场馆得到运用,博物馆成为文化新标识,仅2023年,300余万人次走进兵团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感受历史脉动5。兵团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还积极加快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的联动发展,改变传统游览方式,尝试利用短视频、云直播、抖音、快手等载体,采取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方式,上线运营了一批数字化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体验,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体验到“云”游兵团的乐趣。
4.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兵团采取多项举措,先后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有线联网工程“西新工程”“三网融合”建设项目、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等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推进提升兵团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这些举措取得了巨大成效;努力构建现代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双跨越:从“户户通”向“人人通”跨越,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跨越,基层职工群众数字消费更便利。
“数字化”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兵团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发展模式,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力求公共文化服务与职工群众实现“零距离”,努力提升广大职工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形成了兵团文化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结合“互联网+”模式向职工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兵团特色文化应用和优质专题数字资源,以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云为例,兵团公共数字文化系列推广活动已在一师阿拉尔市、八师石河子市、二师铁门关市举行,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云浏览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1
(二)文化供给更加丰富
1.文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兵团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先辈红色事迹、兵团人精神风貌、兵团建设成就的具有鲜明兵团特色的小说、歌曲和影视剧作等文艺作品,如:小说《军队的女儿》《多浪河边》《回沪记》,影视作品《热血兵团》《戈壁母亲》《花儿与远方》《沙海老兵》《军垦战歌》《生命的火花》,歌曲《草原之夜》《送你一束沙枣花》《大西北挺起咱兵团人》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艾青的《年轻的城》、杨牧的《我是青年》在全国诗歌界享有重要声誉,兵团题材长篇纪实文学《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异彩纷呈,3幅艺术作品《南泥湾》《冰峰五姑娘》《军垦岁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选入面向全国征集中国共产党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名单,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2军垦套彩烙画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音乐、话剧、歌剧、戏曲、舞蹈等作品也不胜枚举。歌曲“《屯垦爹娘》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3;音乐舞蹈史诗《天山》、杂技剧《楼兰寻梦》、豫剧《戈壁母亲》(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提名奖)、秦剧《昆仑山下的承诺》(获第六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先后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现代豫剧《天山人家》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奖杂技剧;《楼兰寻梦》、秦剧《在绿色原野上》获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杂技剧《九儿》获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金虎奖”,原创大型新编历史剧《解忧公主》线上展播受众达1600万人次,创兵团文艺节目观演人数之最。
另外,兵团还出版了《绿洲》《绿风》等兵团特色的杂志刊物,形成了一批反映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弘扬兵团精神的文艺作品,如:《新疆屯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系列丛书、《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兵团岁月》《兵出南泥湾—从三五九旅到新疆兵团》《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充分发挥文艺在文化润疆中的独特作用。
2.文化工程和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普惠民生。兵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国家及兵团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如“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先进团场工程”“农村蒲公英儿童文化园建设工程”“五个一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风工程”“春雨工程”“三项文化工程”、文化部“文化下乡”实施工程、“百团千连书库工程”“边境文化长廊工程”“环塔里木文化传播共建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屯垦戍边遗址保护工程”等真正的惠民工程,不仅满足了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推进了兵团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兵团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边塞诗歌节、军垦文化旅游节、百日广场文化、军垦歌谣演唱会、春节团拜文艺晚会、“非遗进校园”“1元看大戏”“百部电影送南疆”“诗意兵团”“画说兵团”“唱响兵团”“舞动兵团”等,更好满足各族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10年来,兵团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坚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近500场次。”4兵团累计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和演出6000余场次,受众达300余万人次。1仅2021年舞蹈、声乐、曲艺、话剧、豫剧、器乐、秦腔、杂技等剧种共演出983场次,观众3724109人次,线上观众3390000人次。2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极大丰富了职工群众精神世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效促进了“五个认同”。文艺汇演、基层文化能人大赛和戏曲折子戏大赛、威风锣鼓、龙舟赛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职工群众,丰富和活跃广大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兵团还以线上演播和剧场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主题音乐会、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通过“云上音乐会”等云端系列演出、线上“云培训”“云赛事”等文化惠民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使广大职工群众享受丰硕文化成果愈加便利。
(三)兵团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1.选树先进典型,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兵团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凝心聚魂,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兵团忠诚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推进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持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和“兵团好人”评选推介活动,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截至现在,“兵团各行各业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7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4人,兵团道德模范140名,‘兵团好人’220名,10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这些“模范”“好人”是可赞、可敬、可学、可爱的身边榜样,能够很好地感召、带动、潜移默化引领职工群众。
积极培养良好家风,打造“军垦家风馆”挖掘优秀家风故事,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行有示范、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带动家庭培养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大批先进典型的推出和宣传,充分发挥了以兵团精神为内核的兵团文化在文化润疆中的引领作用,为兵团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了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