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兵团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赵雪莉

金融赋能兵团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0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充足有效的金融服务。本文以兵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通过综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探析金融服务兵团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困境,探讨强化金融服务兵团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表明,在兵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服务发挥了较大“输血”“活血”功能,但仍存在乡村振兴经营主体金融供求不匹配、畜牧业金融供给匮乏、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不全面等难题,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强化赋能路径,提出通过“创氛围、抓重点、准切入”、构建“四大机制”、创新“四大模式”以强化兵团乡村振兴金融赋能效能。

[关键词]金融;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148—06

[作者简介]赵雪莉,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金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兵团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2&ZD214)阶段性研究成果。

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并作出重要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不可或缺。

一、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一)金融投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根据生产函数,经济产出效果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投入状况,资本投入是生产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其他要素投入如购买劳动力、租赁土地等也需资金投入。为此,农业大发展必然也需要高投入。从全国“三农”领域资金投入结构看,“十三五”时期,财政对“三农”投入约14.8万亿元,金融对“三农”投入约14.3万亿元,金融对“三农”的投入贡献基本与财政投入旗鼓相当。据农业农村部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领域对财政投入需求近20万亿元,对金融贷款需求近21万亿元。无论是从过去金融投入对“三农”贡献度来看,还是未来“三农”对金融的需求量来看,金融投入均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兵团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支持“三农”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相较于脱贫攻坚时期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服务模式,乡村振兴的覆盖范围更广、实现标准更高、投融资需求更大,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进更多金融资本。

(二)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理论难题

受金融逐利性和“三农”弱势性等各种矛盾和问题所限,金融支农是件“苦差事、难差事”,长期制约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进程。

1.金融逐利性。金融具有天生逐利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揭示资本逐利性:“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1]金融脱实向虚根源便是资本逐利性所致,大部分资金更愿流向回报高的虚拟经济领域,而不愿投向真正有需要但回报低的实体经济,便是金融逐利性典型表现。

2.“三农”弱势性。“三农”具有弱势性,农民被视为弱势群体,农业被视为低收益产业,农村被视为欠发达地区。产量看天气、价格看市场,风险大,收益低,条条都是融资“大忌”,且“三农”缺乏抵押担保,易产生坏账风险。2022年,我国评测出364家高风险机构,其中92%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等主要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风险较大。另外,金融服务“三农”交易成本高,农村地区往往分布较广,人口分散,大部分乡村地区无法满足设置银行、保险网点条件,金融下乡服务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成本,均属金融交易成本,而金融机构用相同交易成本可服务更多城市客户,且效益更高。对此,金融服务“三农”交易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2]

3.金融支农存在“市场失灵”问题。金融支农是理论性难题。为使弱势群体均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普惠金融,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3]。普惠金融从字面意义看,“普”即普及性,“惠”即优惠性,要求金融机构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也要主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近年来,在政策号召下,金融机构纷纷下沉乡村,但金融服务“三农”仍面临“三角”难题。金融支农既要做到普及性、优惠性,且要兼顾风险。普及性要求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对象,确保每个农业经营主体均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优惠性要求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降低贷款利率等服务价格,否则“三农”难以承担。风险性要求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要控制好经营风险,因大部分农业主体还款能力差,缺乏稳定还款来源,缺乏抵押担保,易产生坏账风险。目前,传统金融服务“三农”时仍难权衡好“普”“惠”“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可能三角”难题[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普遍反映,发展乡村产业还有很多政策堵点和痛点,最突出的是用地难、贷款难”[5]。“三农”主体并不符合金融行业利益追求,金融进入农村市场会出现一定“市场失灵”现象,要缓解市场失灵问题,非市场要素介入尤其是政府介入及政策适当性引导十分必要。

(三)政策积极鼓励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出部署。尤其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二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央各部委针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密集发文,对如何落实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署和要求,包括《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等。三是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2021年,兵团联合自治区印发《关于新疆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新疆地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并召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

二、金融赋能兵团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困境

(一)金融赋能兵团乡村振兴的现状

1.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兵团加快构建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目前兵团已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多层次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末,兵团辖区银行机构网点712家,自助银行376个,179个农牧团场设有380个网点,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银行业金融服务全覆盖;兵团辖区保险机构432家,证券机构网点11家,期货交割库8家,期货公司1家。2020年,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量1.59个,兵团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量2.14个,兵团金融服务覆盖面较大。

2.金融支持力度显著增加。兵团持续加大涉农领域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团场一线职工倾斜,建立了兵团职工个人信用体系,创新推出兵团职工小额农户贷款产品,切实保障农业职工金融需求。近五年,相关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兵团农业职工投放小额农户贷款近580亿元,受益职工超过100万人次。2023年,兵团小额农户贷款共计投放280.07亿元。其中,向兵团职工身份地投放贷款153.18亿元,向集体所有制连队农户投放贷款3.74亿元,向畜牧养殖、农机具等其他农户投放贷款120.40亿元。

3.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兵团积极引进和试点“保险+期货”等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2017年第三师开始试点棉花“保险+期货”,2019年第一师开始试点红枣“保险+期货”,近年来还拓展到甜菜“保险+期货”、生猪“保险+期货”等,帮助职工农户分散价格风险、保障收益,充分展现兵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的与时俱进。

4.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更加丰富。兵团辖区各银行独具匠心,针对兵团乡村振兴特色研发金融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银纺贷”“民兵贷”等具有兵团特色的涉农贷款产品,中国农业银行推出“新棉通”“惠农e贷”等产品。同时,兵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式日益多样化。除线下物理网点逐渐增多之外,兵团在部分边境连队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作为补充,金融机构还专门开发针对“三农”的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兵团农业经营主体的便捷度。

(二)金融赋能兵团乡村振兴的困境

1.经营主体角度。规模不同的农工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存在差异性。一是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仍以规模偏小、经营形式单一、层次低的合作社为主。截至2022年,兵团5300余家合作社中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利益联结机制的合作社仅400余家,占8%。大部分合作社成立初衷以集采降成本、提高议价能力为主,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意识不强,自有资金足以满足经营需要,对贷款资金需求相对较弱;部分合作社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对信贷资金需求强烈,但受财务管理不规范、缺抵押、缺担保等因素所限,存在融资难问题。二是规模较大、经营较好、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占比较少,该类合作社资金需求量大,对银行贷款需求旺盛,但缺乏长期性信贷支持,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

农业企业紧缺短期流动性资金支持。农业企业是兵团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较宽泛,而中小型农业企业因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尤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为各类农产品,农产品季节性特征较明显,企业需要在农产品上市阶段进行集中性采购,集中收储的短期资金成本较高。由于兵团缺乏高效透明的资金供求信息沟通平台以及中小农业企业信息披露机制,难以缓解银企、农银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贷款难题,信贷产品种类较少、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供求不匹配,精准金融供给不足,导致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额度低、担保费率高、抵押贷款难度大。

农业职工缺乏大额资金支持。在中央和兵团政策引导下,职工贷款门槛逐步降低。同时,取消“五统一”后,兵团棉花等农产品价格提高,职工收入提高,自有资金积累增加,职工对银行贷款需求相对有所减弱,但职工大额资金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尤其在兵团农业规模化生产大趋势下,种养大户因缺抵押担保,仅靠职工身份贷支持难以满足大额投入。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兵团农业职工金融服务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覆盖兵团13个师市(除缺乏农业基础的第十一师外)农业职工,共计收回800余份有效问卷。图1、图2表明,大部分职工认为从银行贷款主要困难是“贷款额度低、利息高和条件高”,职工信贷资金存在供求不匹配问题。另外,由于连队地理位置较分散且人口稀疏,先进的银行硬件设施难以实现全覆盖。调查表明,仍有50.87%的农业经营主体对所在辖区银行数量及到银行的距离等不太满意,仍有个别农户反映所在地没有设立金融服务网点,兵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较低,仍存在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金融排斥现象。

2.产业发展角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兵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但兵团畜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突出。畜牧业养殖风险大、成本高,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而兵团金融抵押担保模式陈旧,大部分银行涉农贷款仍采用传统抵押担保模式,生物活体抵押等创新型贷款模式推进较慢,无抵押形式的信用贷款额度较小。以第五师双河市为例,目前辖区银行仍未推进活畜抵押贷款试点,仍以土地确权证等抵质押物贷款为主,该类产品授信额度少、期限短,难以满足畜牧业长期大额资金周转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