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者: 罗寒 岳强[摘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生动地蕴含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义,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与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继续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的内在必然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021—08
[作者简介]罗寒,男,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岳强,女,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重构。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基于对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经验成就的深刻总结与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全面把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深刻、观点深邃、意蕴深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伟力”[1]。新时代新征程,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行动自觉[2],对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新气象、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
人民至上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点与实践皈依。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创造、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将人民放在文化建设的最高位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的问题,为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鲜明价值引领。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旨归,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与实践原点。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更加期待精神上的富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经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的深刻转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前文化发展建设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3],强调新时代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5],进而“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6]。综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主线,内蕴着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价值追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必须始终坚定为民、惠民、利民的价值立场与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们灵魂深处、引发人们思想共鸣的作品成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尊重人民创造,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看作文化发展创新的不竭源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读懂人民群众,读懂人民群众才能表达人民心声。“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推进的事业。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8],因而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紧紧依靠人民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不断以贴近人民实际、聚焦人民需要的文艺工作实践激发人民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从而促使文化建设成果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8],使其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愈加丰富灿烂、异彩纷呈。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将人民视作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由谁评判”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广大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效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0]强调衡量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11]为此,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坚持把人民享有、人民参与与人民评价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将人民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对文化评价的话语权,让人民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篇宏伟巨著的“阅卷人”,进而不断依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检视文化建设方式、校正文化工作导向,切实做到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以推动文化建设成效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声愿望同频共振,最终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回馈人民。
二、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所铸就的鲜明精神特质,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新时代,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融汇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第一,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深度认知。文化自觉集中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程度,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个拥有清醒文化自觉的民族或政党,往往能够理性审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清醒的文化自觉充分肯定了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2]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来看,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要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文化等社会意识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作用,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精神不断增强推进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责任担当,切实以强大的文化力量增进民族自我意识、提升民族精神境界、充盈民族发展动能、夯实民族战略定力,不断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视野,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气象。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念,是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传承与发展而逐渐积淀形成的科学的自我文化认知、崇高的自我文化敬意和坚定的自我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也才能在人类文明交锋激荡的历史大潮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起点上的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担负起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必须始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4],不断以厚重的民族基因深入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自主性与原创性。另一方面,必须大力赓续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探寻文化自信的底气和神韵所在,以切实铸牢文化自信的“本”和“源”,推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所铸就的深厚且强大的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提振全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实现中华文明的自主传承与创新。
第三,推进文化自强,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无不以文化的自强繁荣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依托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5]没有民族精神的厚重积淀、没有民族文化的自强繁荣,中华民族就不可能以昂扬而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就越需要增强民族团结力量、凝聚民族奋进精神、凸显文化自强的支撑性意义。因而要始终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交融放在民族复兴的宏大视野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有效塑造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大信心,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体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汇聚起全民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广泛共识,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夙愿强基赋能。
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熔铸在其深远发展历程中的基因和纽带,是在赓续传统、坚守正道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浸润着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既坚守真理正道、又勇于开辟探索,力求在遵循“不变”与“变”的辩证法中不断提振文化建设底气和锐气。
第一,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华文化主体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执着坚守中所形成的理论结晶,注重以守正铸牢文化建设底气。一是注重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之正。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宏阔视域下用“三个完全正确”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是完全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16],要求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作为解读、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不变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从而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让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二是注重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正。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结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始终从中华文化本位出发探寻文化建设之道,不断凝聚和巩固中华文化的民族基因、价值内核与意义追寻,增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三是注重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依然要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任务的统筹指导,坚决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注重以党的领导正本清源、凝心铸魂,切实强化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