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述评
作者: 方莉 曹玉颖[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所在。这一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数量上升、学科交叉和内容深化的特点。学者们从逻辑理路、中心内容、价值追求、领导力量、实践主体、创新超越、多维视角对这一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初步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的理论谱系,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多维探讨并形成了共识。但现有研究还存在“现实问题回应与研究不足”“专门性研究较少”“应然研究多,实然研究少”“研究视角亟待开拓”等不足。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应直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专门性研究,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研究方法,拓宽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052—10
[作者简介]方莉,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经济学;曹玉颖,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二十大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这一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前进。这是党根据历史和现实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数量呈上升态势。以知网(CNKI)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相关主题下的论文资源为检索对象,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性”为主题词,剔除会议、资讯、目录总结等非学术论文以及网络首发重复和无作者文献,检索出的文章有456篇,其中CSSCI来源论文187篇,并且呈逐年增长态势。2021年仅有14篇,而2022年就已经达到了118篇,这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断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有着密切联系,使得这一内容的研究迅速增长。这一数据表明,一方面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这一内容的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二是研究学科呈交叉态势。知网检索数据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出现研究视角多样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态势。由起初单纯政治学方面研究扩展到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门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某某的人民性”的研究体现出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扩展性。
三是研究内容呈深化态势。研究内容呈现进一步细致、深化的趋势,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的内在逻辑、中心内容、创新超越等一般性研究,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研究领域延伸。这些已有研究成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相关学术思考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思路借鉴。
(一)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逻辑维度,主要分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1.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从百年党史的视野来看,胡鞍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现代化拥有了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4]在此基础上,刘景泉、高艺从范式、布局、思维、主体等方面归纳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特征。[5]
从中国近代史的视野来看,范劭兴、王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自身解放的热切期望而起因,由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强烈追求而萌生,由人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实践探索而形成,“人民需要”始终是现代化实践的根本动因和逻辑起点。[6]张广俊则进一步探究了这一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演变,强调新文化运动使广大人民在精神层面得以更加主动地影响我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7]
2.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一是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曹亚斌、刘芳丽从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消极影响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诚然引起了生产方式等的大变革,但资本与理性结盟让人变得畸形、片面,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为中国趋利避害地汲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本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借鉴。[8]杜玉华、王晓真从科学社会主义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设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并进一步提出现代化不但包括物的现代化,而且更应当实现人的现代化。[9]张波、孙振威从群众史观出发,认为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及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理论逻辑,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0]马健永从价值选择与判断出发,认为中国人民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11]
二是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美容从生态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彰显着“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12]臧峰宇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小康之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13]董树彬从政治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含了民本思想以及民众议政的理念。[14]
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伟大的思想孕育于伟大的时代。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学者们主要从发展现状、我国国情、基本原则和宝贵经验等方面做出分析。第一,发展现状之维度。刘景泉、高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的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经改革开放实践得到切实提高,党基于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审时度势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体现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而且体现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准确把握。[5]第二,我国国情之维。王婷、李少军指出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劳动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我国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由此开发“人才红利”对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统一和协同。[15]第三,基本原则之维。徐亚清、于水认为只有完成当下人民关心的实践课题,才能继往开来创造更大成绩,应当以坚持守正创新回答人民高质量发展之问,以确保统筹兼顾回答人民群众的安全之问。[16]第四,宝贵经验之维。梁伟军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团结人民、带领人民、依靠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经受住风险考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7]
总之,国内学者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不同角度研究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阐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为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遵循。
(二)人民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8]人民取向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学者们对这一内容的阐释主要集中于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两方面。第一,价值目标之维。王岩、熊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目标。[19]李浩、马佰莲更具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集中体现于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三方面。[20]而范劭兴、王智则关注到其中的过程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效能与人民享有现代化成果受到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水平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动态化的过程。[6]第二,价值评价标准之维。李浩、马佰莲认为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反映了人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可度、响应度、获得感等,是人民是否满意的价值评价标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导向,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效能标尺,包含着人的社会化、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追求。学者们对这一内容的阐释为我们从价值追求上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提供了理论探讨。
(三)人民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内涵
马克思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1]人民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2]。一些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例如张广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立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7]还有许多学者主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出发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内涵。例如万美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为以十四亿多中国人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人和谐生活。[12]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洪银兴、杨玉珍(2022)认为我国现代化的核心旨趣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致力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以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3]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有着从多种维度构建起人民取向的现代化范式。学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理念进行了多维阐释,为我们把握这一理念提供了多角度、综合性的认知思路。
(四)人民政党: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24]。当前学界主要从党的权力来源、性质属性和自身建设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第一,党的权力来源。范劭兴、王智认为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党群双重契约”关系,确保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权。[6]第二,党的性质属性。赵亚宁、陆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体现为党和人民的命运相连、党和人民的追求共通、党和人民的价值共生。第三,党的自身建设。刘小钧认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来源,一方面党应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创造,以正确的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党应当深入分析新时代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站在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