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作者: 李静雯 晁利君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0

[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基于2000—2019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负,中级和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在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下,当高级农村人力资本超过门限值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逐渐增强的门槛特征。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人力资本;门槛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087—10

[作者简介]李静雯,女,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教研室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公共政策、民生保障等;晁利君,女,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党的理论、干部教育培训等。

一、引言

农业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转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因素。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及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片面追求产量的提高导致土地、能源、化肥及农药等生产资料消耗严重,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以农户为主体、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存在技术推广困难、经营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滞后、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小农经济”弊端[1-2]。如何推动农业向低碳化、生态化、循环化转型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服务及人才等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和农业产业链的重塑。[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首次提出了“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

当前学术界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实中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供应能力不足、分布不均、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等问题,部分农业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并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4]。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是稀缺的要素资源,农村人力资本的高级化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之,农村人力资本时空分布上的积累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叠加,造成农村人力资本在时空双维度上的不平衡、不协调性。因此,本文在探究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以期为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提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文献综述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绿色引领、生态环保、创新驱动、规模经营、产业融合、资源节约等典型特征。[5]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产地环境清洁化、农业投入绿色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业模式循环化、农业废物资源化、产品供给优质化。[6]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产品生态供给、结构质量、产品效应、要素结构的统一。[7]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融合路径不畅、产业衔接方式单一、要素成本上升及农业产业链效益低下等问题。[8]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即小农户经营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高成本投入与增加效益间的矛盾、基础薄弱与快速发展的矛盾、追逐高产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9]同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均资源偏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比较收益降低、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农业劳动力老年化以及农村社会空心化等因素。[10]三是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增长效率、增长结构、增长稳定性、增长福利及环境代价等维度。[11]有的学者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12-14]四是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有的学者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现代化等视角探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15-16]

综上,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增长、创新、协调与稳定、绿色、开放、共享”等多维视角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考察农村人力资本如何通过创新涌现、创新扩散、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等路径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基于此,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1)将异质性人力资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考察其内在关联及相互作用机理。(2)通过异质性及中介效应机制研究发现,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负,中级和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和农业高质量发展。(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当高级农村人力资本超过门限值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逐渐增强的门槛特征。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的建立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在融入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从“增长、创新、协调与稳定、绿色、开放、共享”等多维视角,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17-18],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连续性,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并对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1.增长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农业产出水平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创新与绿色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本文利用产出增长、消费增长、农民投资增长及农业出口增长全方位衡量农业增长状况。

2.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涌现、创新扩散、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等方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农业生态效率提高的基本动力,利用农业研发经费投入量反映农业创新投入水平,利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及有效灌溉率反映农业创新效率。

3.协调与稳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城乡协调水平、产业协调水平及价格稳定等维度进行评价,利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反映城乡收入差距大小,种植结构多样性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情况体现产业协调水平。

4.绿色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采用环境友好度、生态宜居率及农村环境保护等指标反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水平。

5.开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对外贸易是促进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贸易形成的“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优化农业要素配置效率。通过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反映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6.共享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共享目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都是实现农业共享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人们基本生活、教育文化及社会保障等指标衡量农业发展共享水平的高低。

(二)动态面板模型的建立

鉴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延续性和动态连贯性,为解决模型内生性等问题,采用动态GMM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及假设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          AQDit=α0+β1AQDit-1+β2Ait+β3SVit+ΣϕControlit+εit] (1)

其中[AQDit]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SV]表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A分别表示初级、中级及高级农村人力资本,Control为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

(三)门槛回归模型

在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视角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可能表现出非线性的影响。选取异质性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构建如下门槛回归模型:

[AQDit=μi+β1SVit·I(X≤γ1)+β2SVit·I(γ1X≤γ2)+...+βnSVit·I(γn-1X≤γn)+βn+1Controlit+εit] (2)

其中[AQDit]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X]分别表示初级、中级及高级农村人力资本,[SV]表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μi]表示与各省市相关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未观测因素,[I()]为门槛指标函数,[Controlit]是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Xit]表示门槛变量。

(四)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AQDit]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利用熵权法测度。

2.核心解释变量。(1)异质性人力资本,AL、AM及AH分别表示初级、中级及高级农村人力资本。现有文献关于人力资本的测度主要根据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方法[17-18],采用“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五分档计算方法,教育年限分别记为1、6、9、12、16,计算公式如下:

初级农村人力资本AL=(文盲半文盲人口数X1+小学文化人口数X6+初中文化人口数X9)/农村总人口数

中级农村人力资本AM=(高中文化人口数X12+中专文化人口数X12)/农村总人口数

中级农村人力资本AH=(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数X16)/农村总人口数

(2)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SV。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用农资服务水平、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及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四个维度来衡量。农资服务水平包括农药供应能力、化肥供应能力、农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及农村用电量等指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包括机械化服务专业户数量、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及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个数等指标构成;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农村电话普及率、开通互联网行政村比例及农村邮政投递线路长度来衡量;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通过农村水利建设投资额度、农村县乡道通行里程及有效灌溉面积来衡量。

3.控制变量。(1)农业技术进步(TFP),利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产出指标选用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投入方面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投入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药使用量及农林牧副渔业从业人数等指标。(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AGDPit])。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完善的工业、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部门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采用各地区实际 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 GDP 平减指数消除每年的价格影响。(3)农业增长贡献率(DW)。通过农林牧渔总产值在GDP中占的比重,反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支撑作用。(4)UR表示该地区的城镇化率,用以考虑地区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及城乡互动机制等因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5)受灾率([DRit])。采用农作物受灾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来表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