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结构探究
作者: 高文茜 陈金香[摘要]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循环的运行过程,有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作用原理。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结构探究就是要探讨青年铸牢过程中各心理要素的作用原理,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过程。根据心理构成要素的不同功能将其划分为心理动力机制、心理导向机制与心理调节机制三种类型。各个心理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联结为一个整体,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为厘清青年铸牢过程的运行原理与明晰心理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能提供了巨大动力。
[关键词]心理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系统结构;青年
[中图分类号]D633;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106—08
[作者简介]高文茜,女,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金香,男,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情感德育、中国传统伦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近几年又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理念。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共同体成员在不断的社会互动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共同体意识这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映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思想或观念,它还涉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和共同追求,体现了共同体成员在意识层面的互动与凝聚过程,反映了成员内在的心理状态。青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能够对民族关系的构建、民族团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青年铸牢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作用原理。因而,从系统结构出发考察青年铸牢过程的心理动力机制、心理导向机制与心理调节机制,有助于揭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特征,厘清其运行原理,明晰铸牢过程的构成要素性能,丰富心理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一、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动力机制
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动机机制主要指推动青年努力进取、艰苦奋斗,愿意为实现中国梦奋勇争先的心理动能,主要表现在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源泉。
(一)需要与动机是基本动力
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需要,当个体感受到某种需要时,内在的不平衡状态便会被激活,此时,要求就转化为需要,需要进而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自我要求。因此,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2]。从广义上来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有机体不仅限于人类,也指其他生物或社会,而狭义的需要仅指的是人的需要。现实的人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都是有现实需要的实实在在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或幻想出来的人。现实的人一定会有需要,需要驱动着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需要是人脑对自身生理或社会需求的基本反应,是个体为了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渴望和需求,是人对客观世界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人脑中的映射,主要包括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没有需要,就不会有生产。马克思心理动力基本理论揭示了心理动力的本质问题,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阐释了需要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动力本质。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4]
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可变动性。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需要也会增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将会不断表现出来。人的政治需要、国家责任需要与民族发展需要等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政治的动物,具有合群的性情和社会性,所以需要组成社会团体。”[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给予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的支持和滋养。在满足基本合理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个体产生高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足点、着眼点。高级需要是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历史化需要,换而言之,只有在满足自我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自我实现更多地融入国家发展中来,统一自我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实现,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国梦的国家需要过程中达成个体高级需要的满足。
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根源在于青年产生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以及将自我奋斗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连接的自我追求。单靠青年的自我需要,而不激发青年的自我动机,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导向的内驱力,进而难以助推个体完成自我预定的目标。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推动个体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确定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个体实践的动机,激活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推动个体展开实践活动,完成预定目标。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13位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6],并强调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群体心理归属需要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促使广大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矢志奋斗、迎难而上,将自我奋斗与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目标相连接,践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因此,需要与动机是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动力机制,具有推动青年明确自我目标和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驱动力。
(二)情感是核心动力
情绪是与有机体的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形式。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由此产生的内心体验,其更强调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情绪表达,是“现实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情感的产生有赖于情绪的积累,而情感的外在表现也需要情绪的参与。情感是动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机的主要来源之一。适当的正向情感能够激活个体活动基因,使身心处于最优活动状态,从而提升个体行动效能,并促进个体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Collins)认为,共享的情感体验是群体互动过程中真正的内驱力,是自我与他人相互联系的心理层面上的感知能量,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执行力、生产力[7]。同时,情感具有放大信号的生理内驱力,是助推个体行动的动力系统。
情感的动力作用指的是情感在个体的实践行动中所起到的促进或削弱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意识,即实现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认同包含各种复杂心理活动,意指个体在感情上、心理上与他人、群体的逐渐趋同过程。在“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由于情感的因果关系、所处位置及伴随性质,其能够推动、干预、组织、协调或者瓦解认知过程与价值行为,在认同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当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进行积极的情感感知时,青年便会产生坚定的情感信念和稳定的情感认知。在每一次的积极情感感知的影响下,青年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心理背景,能够引导个体认同他人观点,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中华民族的情感能量发轫于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聚合于近代对抗西方列强的反侵略斗争中;凝结于新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精神中。集体情感以其特有的凝聚驱动力,指引青年群体达成共识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集体情感持续凝结,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共同致力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因此,情感是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动力机制,能够强化青年认知认同,“催化”青年产生正向、积极、理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激发和驱动青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主线,牢固树立“民族复兴定有我”的责任意识,调整自我行为,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三)意志是重要动力
意志总是通过实践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意志也被称作意志行动。意志是个体心理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体现,而这种主动性、积极性、目的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意志的本质特性是指意志对于个体行为驱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力特性,反映了个体行为价值的目的性和个体心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意志是驱使世界动力的重要来源,是支配个体行为实践的生命冲动力[8]。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晚年在自我“合力”思想理论中,提出了如何看待个人意志作用的重要命题。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内在驱动力,而这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力量便形成了总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9]个人意志的相互作用是历史合力的重要动力来源。每个个体的意志和社会力量无论其作用大小如何,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推动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意识是外部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呈现的综合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能动性和统合作用。由此,可将意识视作在人脑这个开放系统中,经过外界客观信息的输入、过滤、加工、转换、输出等环节最终形成的,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映像。个体的自觉主动意志助推当代青年形成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激励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使青年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因此,意志是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动力机制,具有整合民族情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驱动青年意志内核、深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
二、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导向机制
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导向机制主要指国家观、家国理想、民族历史记忆等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年建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为青年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引领和认同准则,同时综合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要素提出民族意识建构的导向逻辑,是引领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方向性效能,能够帮助青年更好地理解情感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加深理性价值认知,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一)国家观是基础导向
国家观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国家的看法、态度,包含对国家的制度、政策、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等的认知和评价,是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与国家发展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前提。正确的国家观不仅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而且深刻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是最重要的行动纲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一般来说,个体的政治实践活动是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其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特定目标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社会、民族同样如此。国家观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影响不同主体政治行为的价值取向。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有助于心系国家发展大事,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高度统一,产生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理性认知,激发青年爱国热情,以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磅礴的青春力量投身于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强国实践中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肩负的时代使命,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遵循我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洞察国家发展变化、把握国家发展规律、引领国家进步实践。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国家制度建设的理论根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总结国家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认为国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器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政治组织形式,具有每个国家典型的阶级性、公共性,其理论主要包括对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对民族和国家关系的阐述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基于政治认同的建构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及其本质的基本观点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交流是现代民族国家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个人和民族在互动交往交融中逐步产生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基本观点来看,民族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民族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国家是保护民族利益的政治抽象。第三,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是走向“真正的自由的人的联合体”的过渡形态。人民民主是党中央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人民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连接了“民族”与“人民”,成为民族共同体成员实现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政治底色。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助于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国家,树牢“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主体意识,教育青年深思社会现实,领悟人生意义,推动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