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年奋斗成就

作者: 王小平

[摘要]七十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履行特殊使命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推动新疆文化繁荣,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充当生态卫士改善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确保国家战略性农产品安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巩固祖国西北安全,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中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兵团;七十年成就;长治久安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114—08

[作者简介]王小平,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屯垦史和新疆问题。

七十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在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支持下,几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干部职工群众扎根边疆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中、在边境线的亘古荒原上建立了一个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兴建了一批批传播现代文明的教科文卫单位,建起了一座座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城镇,戈壁变良田、沙漠出绿洲,在新疆大地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

七十年来,兵团始终抓住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进程中,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使兵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现代化的兵团出现在天山南北;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的发展,用自身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

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迅速提升了新疆的发展实力和水平。兵团从成立开始,就把发展放在第一位。1954年王恩茂在兵团成立大会上就指出:“生产部队除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外,还要相应地发展畜牧业、副业加工和交通运输事业,参加建筑工程和其他各项生产事业。”1七十年来,兵团以开荒造田为基础,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努力发展工交建商业,既开创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先河,也成为新疆现代工交建商业发展的滥觞,是推动新疆由传统农耕游牧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示范者。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兵团逐步在西北边陲建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区及1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绿色化工、棉花和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特色服务业、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等七大产业为主导、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已逐步形成,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粮食、养殖畜牧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兵团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兵团国内生产总值为3696.58亿元,占自治区的19.2%。

二是坚持科技先行,发挥先进生产力示范作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农垦的要求。“以生产部队本身来说,不论在生产技术方面或经营管理方面,都必须是各族农民的先进的榜样,以自己集体的、机械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向农民作示范。”1兵团从成立开始,就走上了以科技先行的示范带动之路。在七十年的历程中,兵团始终坚持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之路。在农业生产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兵团就逐步建立了连队有试验田、团场有试验站、师有农科所的完整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并培育出了军垦细毛羊、系列棉花主栽品种、系列小麦和玉米推广品种等大批适合新疆气候、土壤条件的畜牧和农作物品种。在种植模式上,兵团也根据新疆的气候条件大胆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在试点的基础上大规模推广。如在棉花的种植上,20世纪50年代初,突破北纬44度以北是植棉禁区的禁忌,在北疆的玛纳斯河和奎屯河流域大面积种植成功,逐步使北疆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棉种植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吸收日本的地面上地膜技术,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促进了新疆棉花单产的翻番;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引进消化国外的滴灌技术,大面积推广膜下棉花滴灌技术,再次推动了新疆棉花种植革命性变化,为把新疆打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兵团粮食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3%,居全国领先水平,高于自治区10.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2个百分点。兵团的农业科技进步,既有力地推进了兵团农业的发展,也示范带动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快速提升。在工业生产上,兵团在20世纪50—60年代建立起一大批现代工业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和使用新工艺和设备的同时,结合新疆实际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并在新疆生产出第一块机制方糖、第一根机制毛线、第一张机制纸、第一根机制香烟等无数的工业产品,为兵团书写新疆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入新时代,兵团在不断完善原有农业研究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科研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已建成由产业链链主企业或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创建的铝基、碳基、新能源、乳制品、电子材料、建材、纺织、光伏材料、高效节水等9家工业产业创新研究院,为支撑新时代兵团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量符合兵团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成果的面世,既为兵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通过兵团传播到了地方各族群众中,最终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三是注重发挥集团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疆辽阔的地域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兵团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人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和统一实施,最终实现高起点和规模性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建设新疆。兵团成立后,根据国家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需要,集中力量在北疆布局,先后组建四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和建工师,迅速推动了北疆腹地的开发,为北疆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正因为兵团在北疆的快速发展,到1962年新疆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终结。王恩茂指出:“新疆解放后,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多数农业师、团场都摆在北疆,形成了农垦经济的重点在北疆。这对于北疆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富裕一些,农垦经济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因素。”2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按照中央的要求,集中力量快速在边境地区布局组建系列农场,既在中苏、中蒙边境中方一侧建立起一道10—30公里的国防屏障,也推进了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边境地区与腹地的均衡发展。对此,20世纪80年代王恩茂曾指出:“边境农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边境地区大都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荒凉贫困,有的地方百里不见人烟。多年来,边境农场克服本身人力、物力、财力的困难,努力为当地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建设各种水利设施,转让开好的耕地,修建住宅、学校和文化设施,送医治病,传授科学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等,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兵团恢复后,为加快南疆的发展,兵团逐步加大了对南疆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南疆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为服务南疆高质量发展,兵团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安排和自治区的部署,全力聚焦南疆发展,举全兵团之力加大在南疆的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初步形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体系,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铁门关市、昆玉市等兵团南疆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示范带动南疆各族群众增收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南疆地区的快速发展,成为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疆文化繁荣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位兵团人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他们在兵团这个大熔炉中共同努力,在火热的实践中铸就了兵团文化和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文化的核心是以红色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同时吸纳了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新疆地域文化特性,其产生和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地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了新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了新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认同,把文化润疆深深地烙印在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

一是推进新疆文化与其他省区市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新疆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渠道。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后,是典型的绿洲文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分割,加上交通距离的遥远,使得在近代以来文化的发展处于相对封闭之中。兵团的成立和发展,为吸引其他省区市人口来到新疆提供了条件,大量其他省区市人口通过兵团特有的组织形式嵌入在全疆各地,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在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把其他省区市的文化和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尤其是各垦区在七十年中持续地先后通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电视播出、体育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步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推动了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来自其他省区市的文化在新疆扎根;另一方面,兵团人把新疆文化带到了其他省区市,经过兵团人吸收和提炼后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其他省区市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如歌曲《草原之夜》、纪录片《军垦赞歌》、电影《军队的女儿》、诗歌《年轻的城》、电视剧《戈壁母亲》等在全国的传播促进了其他省区市民众对新疆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新疆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传播。交流是文化进步的动力,正是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效拓展了新疆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渠道,加速了文化交流的进程,加强了新疆文化和其他省区市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新疆文化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上提供了支撑。

二是促进新疆文化的繁荣,丰富了新疆文化的内涵。兵团从组建开始,就把发展文化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并在七十年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兵团精神为核心的兵团文化。在人员构成上,组建兵团人口的主体是由广大转复官兵、大中专毕业生、城市支边青年、自动支边人员等组建起来的,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兵团这种独特的人口构成决定了兵团文化的包容性、多源性、广泛性和开放性,它融军旅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乡土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在地理环境上,师(市)—团(镇)—连既体现了现代城镇的特性,又与周边传统乡村交叉重叠,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产生影响,突显了兵团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共存性,为新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导向性作用。在兵团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时代为背景、以新疆为元素、以实践为题材,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集中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既在新疆产生重要影响,也传播到了全国,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新疆文化的内涵,并深深地影响了新疆各民族心灵。正如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所指出的:“多民族聚居的状况,使兵团具备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吸纳融合新疆民族文化,在边疆地区促进一体多元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1

三是传播现代文明,促进新疆社会的进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也是典型的绿洲型生态环境,虽然各民族间原本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状态,但由于交通距离的遥远、不便,相互之间缺少理解、联系和交流形成绿洲型“文化孤岛”,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各异,文化相对单一、封闭。兵团的嵌入式布局,团场、企业同地方州县乡村相互交融,通过长期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由经济间的交往带来人员的往来,逐步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周边地方,地方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接触中,逐步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维理念,逐步走上现代文明之路。如:通过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植棉、节水灌溉、果树修剪等新技术,提高各民族的生产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先进性文化带来的福祉;通过学校教育,推广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各民族交流的通道,推动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了解,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从小就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地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通过免费医疗、巡回医疗和医疗资源共享等方式,为各民族群众驱除病魔,享受现代医疗服务,使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正是通过长期交往中的潜移默化行为,使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接纳了兵团人从内地带来的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交往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兵团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带动和辐射,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快更好地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了新疆各民族群众走上接受现代文明之路,推进了各民族群众的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

兵团成立以来,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牢记毛泽东“多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教诲,努力推进兵地共同发展,坚持把增进民族团结工作落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效推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常态上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一是完善嵌入式布局,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长期分散聚居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民族文化与其他省区存在较大差别。从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起,驻疆人民解放军就根据布防的需要和可垦荒地的实际,在全疆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形成星罗棋布嵌入到新疆各地(州)、县之中的布局。兵团成立后,在继承了驻疆人民解放军生产部队布局的基础上,以集团的力量先后开垦塔里木、进军准噶尔、会战叶尔羌、屯戍边境线,继续以师、团、连的模式嵌入到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中建农场、工矿企业和医院学校,在全疆各地建立大大小小数十个垦区,形成了既高度融入新疆又相对独立的格局。到2023年,兵团人口达到371.63万,下辖14个师、179个农牧团场,兵团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12个、建制镇65个、街道办事处24个、乡1个,各类开发区22个,还建立了大批工交建商企业和一批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单位。兵团的这些人口和单位企业嵌入在全疆各地,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当地,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时代后,兵团根据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所属单位就近就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选派教师到地方开展支教,依托“三进两联一交友”“大手拉小手”等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推进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