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业现代化七十年发展历程、成就及经验启示
作者: 殷小波[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七十年来,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六个重要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回顾兵团七十年来的农业发展历程,汲取七十年来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及经验启示,对于当下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兵团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意义。
[关键词]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5—0122—06
[作者简介]殷小波,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加快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建设,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党的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再次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部署。党的二十大又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农业强国的战略方向,提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指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自成立以来,在新疆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
一、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演进历程
从兵团农业历史的纵向来看,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奠基创业、改革兴农、体系建设、集约化和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5个阶段。
(一)奠基、创业阶段(1952—1980)
新疆和平解放后,第一代兵团人就在亘古荒原、茫茫戈壁兴修水利,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并编制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发展生产,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先行,加速国营农场正规化建设。按照国家计划努力增产粮食和棉花,以适应铁路修通后城市及工矿区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支援国家工业化,并以集体劳动、机械耕种、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向农民示范,促进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仅在1958—1966年期间,兵团重点增加粮食种植,累计上交国家粮食56.9万吨,占粮食商品量近六成,节约口粮支援内地重灾区共渡难关。同时,兵团在《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安排意见的报告》中提出,开荒任务的安排、农业布局与经济作物的布局。坚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草田轮作,认真执行施肥、耕作、良种繁育、营造防护林、田间管理制度,建设高产田,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品率大幅度提高。到1966年,兵团的粮、棉、油、甜产品分别占到新疆的21.7%、31.4%、16.8%和90.5%。农作物产品的提高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进程,为新疆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二)改革兴农起步发展阶段(1981—1992)
一是深化改革极大地促进兵团农业的发展。从1982年起,兵团在团场全面推行“一主两翼”(即“以职工家庭承包、兴办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兴办职工开发性家庭农场和发展职工庭院经济为两翼”)为内容的改革,开始建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初步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8—1992年,兵团推行农牧团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团场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二是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兵团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引进的基础上推广了模式栽培、精耕细作、推广良种、综合防治、改土培肥,节水农业等六大主体技术。
(三)构建“三足鼎立”大格局中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5)
1991—1999年,兵团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1996—2000年,按照“调粮、稳棉、减糖油、增特色”要求,兵团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构建棉花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大农业格局的总体部署。兵团党委还提出健全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单独设置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2和“六项精准”3农业技术以及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同时,1999年起,兵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教兴兵团和人才强兵团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团场改革力度,制定印发“1+3”试行文件,全面落实“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八字方针,加大土地长期固定,“两用地”政策的落实力度。
(四)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阶段(2006—2011)
这一阶段,兵团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减棉、增粮、增畜、增果、增畜”方针,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使兵团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时期。兵团出台《兵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发展任务,并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6221”工程,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上升;加快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天山北坡、南疆垦区优质高产棉区和宜棉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种植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农业初步形成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五)迈向新时代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始终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工作重中之重。一是认真深入贯彻历年党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精神,实施部署一系列中长期的《关于印发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兵团推进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兵团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等文件,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给予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2012年,兵团提出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军号,稳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农业内生动力得以激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全面实施科技兴兵团战略。紧跟国内农业绿色发展大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一系列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如智能化农业、特色果品冷链物流保鲜等绿色农业发展技术、高效节水等重大课题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普及农业新技术,赋能现代化农业提效增产
兵团始终牢记“三农”工作是“国之大者”,是兵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积极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运用智慧农业大数据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种植生产与管理各个环节,不断提升精量播种效率、产业韧性和竞争力。一是强化创新现代农业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兵团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作物新品种,如早熟陆地棉、彩棉、冬小麦等。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管理方面,采用基于北斗的精量播种技术、“干播湿出”技术及国家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特别是北斗导航大马力拖拉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高性能新农机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现代农业。同时,依托“智慧农业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农田数字化管理,包括智能水肥一体化、智能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机智能监控、遥感智能诊断、产品质量追溯等,强化田间管理和技术服务,推动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助力种植户智慧种植,实现多元增收。二是制造装备赋能农业现代化。兵团以现代科技、装备引领兵团农业现代化,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国产化进程。2022年,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兵团造”采棉机,宣告整机国产化率达93%的新型采棉机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新秀”,兵团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的特殊优势和潜力不断释放,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贡献度大幅提升
一是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持续发力。纵观兵团农业70多年的发展,就是以科技为依托,发挥集约化、组织化大农业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54—2023年兵团粮食播种面积从67.07万亩增加到688.82万亩,增长了10倍。兵团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从1954年的2521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775.95亿元,增长了近7045倍。进入新时代,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发展。兵团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采用“长牙齿”的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红线的这个底线,坚持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23年,兵团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兵团以占全国0.39%的种植面积创造了总产增量90.6万吨、占全国增量10.2%的优异成绩,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特别是“玉米两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平均亩产1663.25公斤;春播大豆打破全国高产纪录,平均亩产467.24公斤;冬小麦百亩方平均亩产818.69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787.74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738公斤,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冬小麦6次打破新疆高产纪录。”1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保障棉花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棉花种植面积从1954年的6.93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1154.35万亩,增长了167倍;2023年棉花产量达185.15万吨。从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获悉,2022年兵团以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28.4%生产了全国36%的棉花,单产增幅较全国平均增幅高0.5个百分点,较自治区高0.3个百分点。
三是保障食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养殖,生猪、奶类生产成为兵团畜牧业发展的亮点。2023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猪牛羊禽肉产量69.78万吨,比上年增长8.9%;禽蛋产量16.42万吨,比上年增长4.5%;牛奶产量88.3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三)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
兵团农业已经形成了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增强;兵团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兵团农业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年来,兵团“聚焦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培育‘链主’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地加工能力和水平,推进精深加工,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强的产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使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支撑起了兵团农业产业化的骨架。截至2022年,“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5家,其中国家级22家,兵团级113家。已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兵团特色集群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9个”3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龙头企业,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同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兵团成功打造了一批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生产、连队职工积极参与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农工专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据统计,截至2023年,“兵团各类合作社总数达6470家,覆盖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等领域,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生产经营模式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合作社有944家,连队‘两委’领办合作社1139家;建成兵团级及以上示范社19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7家、兵团级示范社164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8.2万人,资产总额394亿元,拥有注册商标465个,带动20.6万名职工群众实现增收致富。”4通过农工专业合作组织与职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利益链,让广大职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