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作者: 张静[摘要]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两者在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新的大门,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化,我国乡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逐步提升,乡村生态治理初显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旧较为严重,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生态文化不足、生态治理薄弱。为此,应该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培育、构建生态治理机制等举措,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X321;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61—07
[作者简介]张静,女,宁德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农村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1]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再次强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关系紧密,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存在耦合关系。鉴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剖析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举措,这对我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具有现实意义。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4]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国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中,就提出“强化乡村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5]等要求。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3年,我国开建的农村供水工程有2.3万处,将覆盖1.1亿农村人口,我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也将超过90%。[6]自“十三五”以来,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累计超200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460万公里。[7]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建成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9万个村邮站,79%的建制村覆盖邮快合作,这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的交通物流联通水平。此外,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已经完成了“村村通宽带”的目标,江苏还率先实现了“村村有5G”,农村安装分布式光伏的用户数量超过500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我国自2018年起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截至2023年,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超过73%;我国还根据农村实际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了40%;农村生活垃圾从无人管理到建立起收运处置体系,目前90%以上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有95%以上的村庄开展清洁行动。[6]通过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我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乡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内容。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基本原则是“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强调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8]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提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上“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3]等要求。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级农业农村局都十分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力求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在产业发展上,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9]但与此同时,2023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化肥农药施用坚持减量增效原则,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的综合利用率分别超过78%、88%、80%。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新认证的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有1.5万个,这显示了乡村绿色产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10]中央财政对乡村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有60%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了2023年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11]以浙江安吉县为例,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28亿增长到2023年的615.12亿,森林覆盖率达71%,生态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农旅融合等举措,202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12]2022年,安吉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余元,较2005年增长约5倍,[13]在实现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三)乡村生态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农民是乡村振兴建设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长期的粗放发展中,农民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为此,我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改善乡村风俗、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14]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强调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15]2022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共同印发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方案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养殖污染防治”[16]作为重点治理领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这些意见及行动方案的出台,对建设文明乡风、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以及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14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7等,整体偏低,到2019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4.76等,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生态质量中,“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从2015年的44.9%提升至2022年的59.3%,“较差”和“差”的县域占国土面积从32.9%”下降至9.8%。截至2022年底,全国完成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整治超900个,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这表明农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乡村生态治理初显成效,形成初步治理机制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叮嘱道:“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17]同月,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18]“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2019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19]由此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建,通过党建引领实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乡村较为普遍地采取“党小组长+网格员+联户长”的三级治理模式,实现村庄从点到面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得到有效落实,从党组织覆盖到基层,将乡村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为强化乡村生态治理,许多乡村还探索积分制,如江苏丰县发布了《村庄垃圾专项清理整治“积分制”评比实施方案》,开办“积分超市”,村民凭借积分便可在超市兑换油、盐、大米、水壶、电饭煲、垃圾袋等商品,而村民可以通过保持屋前屋后整洁、做好门前绿化等方式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制,全县1450个自然村中已有1000个完成垃圾清理整治,累计12.13万人次参与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20]这种积分制在桂林市、太仓市浮桥镇、淮南市凤台县徐桥村、南宁市青秀区以南阳镇二田村等多地实施,切实有效的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我国的乡村生态的治理机制探索颇见成效。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也便无从谈起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当前乡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三个方面。
首先,工业污染主要是乡镇工业排污严重,废水废气废渣直放,乡村环境深受其害。乡镇企业大都不重视技术的研发和提升,且为了逐利对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做处理或是简单处理后就进行排放,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乡村的水体、土壤、空气等都造成污染,农作物生长受阻,人的健康也受到威胁。因此,平衡乡镇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其次,农业污染也对乡村生态产生损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不当给乡村水源、土壤等带来污染。随着我国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我国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总量有所下降,但依旧存在施用强度高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达506.11千克/每公顷,是英国的2.05倍、美国的3.69倍、澳大利亚的9.45倍,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2022年中国农药使用总量大幅下降,中国农药使用量在全球排名第三,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农药使用总量仍增加了约50%,[22]而且由于农药使用方式不科学、不规范,还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而且农药包装在使用完后没有进行回收处理,散落在田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最后,生活污染方面主要是生活垃圾、污水和养殖废弃物等。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这让许多乡村地区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部分村庄的生态环境治理不到位,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乱排,也未形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习惯。此外,乡村畜禽养殖较多,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大都直接堆积在户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尚存短板
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的生态环保设施较为匮乏,也成为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生活环保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环保设施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清洁能源供应等设施建设方面。这些设施与农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其生活品质与乡村整体形象。然而,目前我国部分乡村仍面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匮乏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整洁与美观。其次,在农业生产环保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和灌溉设施落后。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地区在播种或是收割时使用了机械化设备,但在其他生产环节依旧以人工为主,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在农作物灌溉上,很多乡村地区依旧是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缺少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滴灌、喷灌这种节水灌溉设施普及度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