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双面”状态的辨析、引导与转化

作者: 刘喜要 闫韶华

[摘要]当前,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科学技术和发展动能迭代升级不断提速,网络空间对现实世界的挑战、造成的危机不断加剧。部分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低动能”的“淡淡综合征”,但在网络空间却表现出“高动能”的“网络上瘾症”,呈现出在现实与网络的“双面”状态。引导青年大学生客观认识上述“双面”状态,走出网络生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异鸿沟,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任务。

[关键词]青年学生;双面;辨析;引导;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68—07

[作者简介]刘喜要,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年思想状况、思政课教学;闫韶华,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宗教、意识形态问题。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1](p21)。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迈上新征程,青年的培养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和战略性问题。同时,网络化、智能化作为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正在快速重塑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2024年8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新增网民742万人,以10-19岁青少年和“银发族”为主,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青年活跃在互联网各大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和网络社区,用自己的视角、表达方式即时参与社会活动、社会评价,并形成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

习近平指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3]当前,两个大局相互激荡,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和发展动能迭代升级不断提速,网络空间对现实世界的挑战、造成的危机不断加剧。“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4](p198)“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5](p7)这些时代特征投射在部分青年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现实生活“低动能”的“淡淡综合征”和网络空间“高动能”的“网络上瘾症”并存的“双面”状态。这种“双面”状态带来的既有好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影响,必须进行正面的引导和转化。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5](p9)“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5](p20)高校作为青年学生高度聚集的地方,要将引导青年大学生客观认识上述“双面”状态,走出网络生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异鸿沟,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客观辨析青年学生现实与网络“双面”状态

近期,“淡淡综合征”作为网络热词霸屏互联网热搜,很多青年学生认为很贴合自己状态,“做一个淡淡的人”成为青年学生在互联网各种平台的标签和人设,引发社会热议。“淡淡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就是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表现出顺其自然,没有激情的状态。但与此相反的是,很多青年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网络空间,在互联网的各种平台中自信表达、主动交往,甚至表现出冲突、暴力的倾向,呈现为“网络上瘾症”。如何看待这种“双面状态”?这种“双面”状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基于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客观现实,我们不能武断否定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应该辩证地分析和对待。

现实与网络“双面”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6](p130)“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7]随着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家庭、工作场所的日益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性格、害怕权威、群体规则,在部分场合人们习惯于控制、压抑自己的欲望、情感、思想等,就表现为“淡淡综合征”,“淡淡综合征”是一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压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习惯性无意识的选择,甚至有时候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控制和压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对自己欲望、情感、思想的控制和压抑,在一定场合、一定情况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使自己避免陷入冲突、对抗、挫折失败之中,但长久地对自己某方面的控制和压抑就会对自己造成情绪和心理的压力,必须进行心理排解和疏导。而青年是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主要开发者、首批使用者,他们处于新时代网络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引发的知识和技能快速传递的上游和优势地位,而中老年由于惯性思维、固有经验依赖以及对互联网技术掌握得不够,而处于知识和技能传递的中下游和弱势地位,从而导致知识和技能由青年向年长者传递的“后喻文化”现象的存在,这与在现实中话语权威地位不一致,也会导致青年学生的现实焦虑[8](p109-118)。网络空间因其匿名性、不可见性和社会权威的减少,言语和行为的自由度会远远高于现实世界,这给现实世界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排解和疏导提供了个体感觉到安全的空间,人们会表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压抑的观点、想法,主动交往的意愿会大大增强,加上网络世界可以即时交流、产生交集的人会比日常生活增加数倍、数十倍,甚至更多,这也都导致在网络世界中会比较容易找到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进而增加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害怕被否定,不敢与权威意见相悖而导致表达意愿减弱,社交能力退化,反而是在网络世界中主动表达自身需求找寻各种“搭子”,进行“e人i人”的自我鉴定和群体认同,获得自我实现的社交满足感,表现出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双面”状态。这种“双面”状态,对青年学生个人来说,不需要过度紧张和怀疑,要接受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也不需要过度警惕和否定,要真正了解“双面”状态的不同呈现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干预和转化。

现实与网络“双面”状态的正向呈现方式。由于学习、工作场景中要高频率地使用网络,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呈现出异质化的状态,一个人同时具有现实和网络两种身份,比如现实的真实工作、家庭角色和网络中的虚拟游戏角色、网络社群的各种角色,这就是青年大学生所说的“三次元世界”和“二次元世界”。如果人们能够准确区分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同时在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间清醒转换,人们在这两个世界中呈现出来的“双面”状态,非但无害,还是有益和正向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群体焦虑,害怕自己的观点与教材、教师等权威的观点不一致,因而降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但是却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不可见性,而感到自由度大大增加,同时群体焦虑大大降低,变得能够自信表达自己观点,甚至能够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积极的辩论,表现出课堂线上线下的“双面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个人性格,或者对社交功利性的排斥而显得特立独行,但在网络空间却能够主动交往,并且因为合适的社会交往距离,而使交往变得顺畅,因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等。这些在网络中表现出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网我”,是个体的社会属性在网络空间的探索、延伸,是个体的社会交往需求在网络空间的补偿、满足。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接收到远距离的科技、知识、信息,同不同国籍、省份、身份、地位的人建立沟通渠道,甚至展开即时互动,进而拓展了自己的认知、思维、情感,这样的“网我”完善和发展了现实中的自我,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实现自我的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9]青年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也大多经历过许多无法轻易向别人倾诉的困难、挫折,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有时候在互联网上主动发表的观点和建议不一定全面、正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接受青年学生“网我”的存在,对意见要及时沟通,对困难要及时帮助,让网络成为与青年学生交流沟通的畅通平台;作为青年学生要接受“网我”是“自我”的一部分,认识到“网我”与现实“自我”差异性的存在,遵守网络空间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精神家园。

现实与网络“双面”状态的负向呈现现象。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不可见性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能会因为自由度的增加而积极表现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网我”。但是也可能因为匿名性和不可见性而导致的隐蔽性,有人会模糊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边界,将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割裂开来,认为不需要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将“网我”独立于“自我”之外。再加上,在流量的推动下,互联网会使用智能算法将使用者感兴趣的商品、新闻、观点等海量信息主动推送给使用者,而导致网络空间使用者获取的都是同质化的内容,处于“信息茧房”“信息围城”之中,交往的都是和自己观点一致、兴趣一致、爱好一致的群体,处于封闭和“隔离”的“圈层文化”之中,从而对“异质化”内容和群体则开始排斥,甚至是出现一些极端言论和行为。网络“猎奇”的倾向、部分极端国内外势力和人群的挑拨与推波助澜加速了上述极端言论和行为的“聚光灯”传播效应,增加了网络治理的难度和成本。正如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10](p472)部分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个人利益和个人形象的维护,很多学生往往选择以“阳光”“积极”等正面形象出现;而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反社会的观点和行为,甚至沉迷于互联网“黄赌毒”和暴力的黑暗面,近几年涉高校热搜中出现的“洁洁良”“赵某晨”等舆情事件,就是这种“双面人”的典型呈现,而这些“双面状态”对个人成长无益,且对他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上述现实与网络“双面”状态的负向呈现现象,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对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干预与转化,甚至是坚决制止、管控和打击;作为青年学生也要具有法律意识,清晰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行不能突破法律界限,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二、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现实与网络“双面”行为

信息化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迭代升级不断加速,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网民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响。”“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11]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并提出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2]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工程,离不开网络育人的支撑。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如何开展?如何突破?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13](p29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是青年,未来也在于青年,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就是“身入”“心入”“情入”网络空间,引导新时代新青年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身入”网络空间是引导青年学生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的前提。当代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网络化,互联网已经用几乎“无感”的方式“化”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出生于网络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世界已经不是一种虚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世界是一种更鲜活的“真实世界”。因此,站在争夺“青年”的立场上,网络空间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世界的困难还要紧迫。习近平指出:“网络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现在,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各种声音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正面的声音出不来,负面的东西就会大行其道。”[13](p365)网络时代,人人皆是麦克风,新的传播媒介比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的速度、广度、力度都要大许多,再加上传统主流媒介叙事统摄能力弱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大西化、分化力度,利用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无底线的疯狂炒作,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渗透、影响青年学生。远离网络、不会使用网络是做不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真正做到“身入”网络空间,埋下身子,进入青年聚集的网络平台,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做好“键对键”的舆论引导,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争取青年学生。首先,从思想上不要敌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积极与青年大学生展开对话沟通,弱化身上的“权威”色彩,让对话者感到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氛围,引导他们把心中所想、所思、所惑自然地说出来,就如习近平指出:“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13](p472),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关切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其次,要针对学生所需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最后,还要对学生的认真表达给予积极正向的评价。愿意沟通、能够沟通就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情绪、观点等释放出来是一种心理的解压、自我的完善和成长,对老师来说,是对学生全面情况的一种精准掌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